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今日关注

全国唯一的组群式城市—淄博

发布日期: 2003-11-24 10:15:00 浏览次数: 字体:[ ]

  城市是在一定地理空间上集中起来的村落,是人口大量聚居的特定区域。因城市空间布局和密度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表现的城市多种多样,以淄博为代表的组群式就是其中的一种。
    淄博是一座以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多资源工矿城市,是山东省的重工业基地。它由张店、淄川、博山、临淄、周村五区和桓台、高青、沂源县八个城市群体组成的,淄博是泛指,是五区三县整个地区的统称。淄博于1955年正式建市,历经行政区划的几次变化,形成了现在的八片城区相对独立,城乡交错,工农结合,大局相对分散,局部又趋于集中的组群式城市格局。
    淄博是一座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城市。组成淄博的八片城区在历史上都有一定的规模,且有起有落,有兴有衰。东部的临淄,是闻名遐迩的齐国的都城。春秋战国时期城市人口约50万,号称“海内名都”,有“巨于长安”之说。如今临淄已发展成为一座新兴的石化城,著名的齐鲁30万吨乙烯工程就坐落在临淄境内。临淄现有人口57.7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4.04万。临淄的农业比较发达,是重要的产粮区和蔬菜生产基地。西面的周村,古属齐国的于陵邑,到明末清初已发展成鲁中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有“金周村”、“旱码头”和“齐鲁巨镇”之称和“天下第一村”的美名。如今是著名的“丝绸之乡”和轻纺生产基地,共有人口30.77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6.40万。中部的淄川,汉代设般阳县,到清代,这里商业繁荣,交易旺盛,是一个远近闻名的古镇。淄川如今是重要的建材生产基地和煤炭开采中心,现有人口66.82万,其中有非农业人口37.54万。南部的博山,元代始开采煤炭,后成为一重要的燃料基地,陶瓷、琉璃业在明清达到鼎盛状态。现在,博山共有人口47.72万,其中非农业人口28.21万,是一座工矿名城,素有“陶瓷之乡”“琉璃之城”的美誉,还是机电系列产品生产基地和耐火材料集中产区。北部的桓台,建县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共有人口47.92万,其中非农业人口近11.7万。桓台是著名的“建筑之乡”,是山东省粮食集中产区之一,素有“鲁北粮仓”之称。高青县北依黄河,南临小清河,是传统的农业县,现有人口35.48万,其中非农业人口5.06万。1964年建成我国第一个低脂棉百公斤皮棉县。位于淄博最南部的沂源县,地处沂蒙山区,现有人口54.86万,其中非农业人口10.84万。历史上沂源是老革命根据地,建国50年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中心城区张店,古为战国时期的昌国城,金朝时作为淄川的三镇(张店、金岭、颜神)之一,是当时的交通中心。现在张店是淄博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经济、政治、文化和交通中心。它是淄博市医药、化工、冶金、机械和化纤的生产基地,经济贸易活动的集中点和金融信息中心,现有人口62.33万,其中非农业人口45.62万。
  
    淄博的“组群式城市”模式,和某些大城市相比,由于城区呈组团状态,相对分散,人口又不过于集中,基本没有交通拥挤、住房紧缺等“大城市病”的表现,。有利于城市功能的全面发展。组群式城市,其构成城市的各要素(如人口、工厂、住宅、道路、车辆等等)占据着广阔的空间,并按梅花形结构稀疏分布,形成了一种全国少有的城市模式,被誉为“淄博模式”。1986年5月,淄博作为世界79座大城市之一,参加了联合国在西班牙召开的“人口与城市未来”会议,会上介绍了组群式城市的特点、现状及对城市建设、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意义,特别说明了人口相对分散的组群式结构对城市现状和未来的影响。
  淄博的组群式城市结构,有利于城市经济建设和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有利于城乡建设规划、方便人民生活,有利于缩小工农差别、城乡差别。
  
  淄博历史上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淄博支部
  
    1924年7月,淄博历史上的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淄博支部正式诞生,这是淄博最早的党组织。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山东党组织便把淄博矿区作为发展工人运动和进行党的建设的工作重点之一。1921年冬,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同中共北方区负责工运工作的罗章龙来淄川矿区考察。1922年6月,济南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员王用章(王果)同王尽美在洪山镇马家庄召开了矿业工会淄博部发起会,建立了山东矿业工会淄博部。8月,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又来到淄川矿区,抓党组织的建设工作。1923年2月,由王用章介绍洪山镇的周宪章参加了中国共产党,淄博矿区有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随后,王尽美介绍史长森,邓恩铭介绍赵豫章等人入党。1924年7月,直属党中央领导的淄博第一个党的基层组织——中共淄博支部正式成立(亦称淄川矿区支部,后改称淄川支部或淄川矿区支部),有党员9人。
  
  淄博地区共产党领导的最有影响的武装起义—黑铁山起义
  
    黑铁山起义是抗日战争时期由共产党领导的发生在淄博地区的最有影响的一次群众武装起义。1937年11月上旬,中共山东省委派姚仲明、廖容标到长山县开展抗日工作,他们说服了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组织长山中学的进步学生,以及张店洪沟、湖田等到地一部分铁路工人和附近地区的部分农民,成立了游击队,并于同年12月27日在张店区卫固村东南的黑铁山发动武装起义,竖起发抗日斗争的旗帜。1938年1月8日夜,他们袭击了长山县城,消灭了维持会武装;1月19日在小清河伏击战中击沉敌汽艇一艘,消灭日军12人;后又经白云山等战役,不到半年时间,队伍发展到近两千人。在邹平、长山、桓台、临淄、章丘、淄川、博山七个县建立了四片抗日根据地,并以张店、周村之敌为主要打击对象,经常袭击、破坏胶济和张博铁路沿线的敌人运输车辆等。同年4月4日,经山东省委批准,部队改编为八路军。
  
  淄博人在太空科技领域的贡献
  
    从60年代末期开始,我市在全国高科技领域有所成就。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举国欢庆。从太空发回的悦耳的“东方红”乐曲,就是用淄博市鲁东乐器厂生产的编钟演奏的。同时,博山北岭玻璃厂(现博山灯泡厂)生产的微晶玻璃人造卫星隔热夹板、淄博电热电器厂生产的管状电热元件、淄博无线电二厂生产力的整流二极管等,也被卫星所采用。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太平洋预定海域发射的首枚运载火箭获得成功。这次试验,标志着我国尖端科学技术达到了新的水平。在这次试验中,使用了博山电机厂生产的12SZD51直流伺服电动机、博山真空泵厂生产的2x-4旋片泵,以及淄博蓄电池厂生产的QT-60S型铅酸蓄电池。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专门发来贺电,表示祝贺。这些高技术、高难度的产品,显示了淄博人民的聪明才智,也反映了淄博科技队伍的水平,是淄博人民的骄傲。
  
  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晏子春秋》
  
    《晏子春秋》,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也有人把它看作是最早的人物传记,“虽无传记之名,实传记之祖也”。还有人认为它是我国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是我国小说之滥觞。这部书详细地记述了齐国灵公、庄公、景公三朝贤相晏婴的生平轶事及各种传说、趣闻,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按叙述内容来分,这部书所记载的历史故事可分为三类:一类是见于《左传》等书,但作了不同程度加工的历史故事;一类是讲述治国安邦经验的政治故事,多以晏子与齐景公间政事对话录的形式出现;一类是关于晏子执政活动和日常生活的传说故事,其中也包括一些嘲笑诸侯、讽刺奸佞的篇章。这部分占的比例最大。该书成功地塑造了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具有多方面性格的人物形象。书中的晏子,是一个有超人智慧、体恤民众、刚正清廉的人物,这个形象和历史事实基本相同,但有区别,经过了作者的艺术加工。全书200多个小故事,相互关联和补充,构成了栩栩如生的完整的晏子形象。首先晏子是忠臣贤相的典型。书中的多数故事是记述晏子向国君进谏或国君向晏子询问政事的情形,从中可以看出,晏子是封建暴政和君恶的无情揭露者。其次晏子是智者的典型。许多故事描写了其充满传奇色彩的超人智慧和机敏的口才。人们所熟知的“晏子使楚”故事就很有代表性。同时他又是一位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的术士。再次晏子是清正廉洁的典型。他具有公正无私的品格和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志节。在发生“崔杼弑君”事件后,他不顾威胁,“袒免,坐,枕君尸而哭,兴,三踊而出。”大义凛然,不失其志。他身居高位,功业显赫,却过着极其清贫的生活,穿“缁布之衣”吃“脱粟之食”,住“近市,湫隘嚣尘”。这部书的语言风格和表现手法非常高超,语言明快、简捷、幽默和风趣,人物对话富于性格特征,特别是洋溢于人物语言中的幽默感,不但使故事意趣盎然,而且增加了语言的辛辣和机锋。作者还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一些寓以生活哲理的比喻,后来成为独立的语言或成语。总之,全书采用故事集的形式,集有关晏子的轶事、传说、趣闻于一体,这一形式对后世的传记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最早的军事巨著—《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中国古代最早的、最伟大的军事巨著,在世界军事学宝库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作者孙武,是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军事家。字长卿,尊称孙子,齐国人。《孙子兵法》13篇,6000余字,内容极为深刻、丰富,从战争的指导思想,到战略战术原则均有精辟论述,而其中所包含的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和辩证思维方法,也高居于那个时代哲学的峰巅之上。首先,书中提出了正确的战争观。把战争和国家的存亡联系起来,既不回避、惧怕战争,又慎重、认真地对待战争。同时强调不要迷信武力,要重视政治,政治搞好了,战争的胜败就有了把握。其次,书中揭示了一系列战争的规律,提出了许多著名的作战原则。如“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即是一个著名的用兵原则。毛泽东同志曾称赞说“仍是科学的真理”。书中指出要特别注意“用间”,即用于摸透情况,又用于策反、离间。并且作了这样的著名诊断:“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
  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书中提出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这一著名战例,比较深刻地讲述了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重要性。书中还提出了灵活机动的原则。如主张“故用兵之道,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颇有点“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味道;主张“避其锐气,击其惰归”,体现了分割敌军、各个击破的道理;主张兵不厌诈,“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倍之,亲而离之。攻击不意,出其不备”;还主张“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击所不戒也”,即通常所说的“出奇制胜”和“兵贵神速”。如此等等,比比皆是。再次,闪烁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光辉。明确指出“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情者也。”抛弃了天命论,倾向于唯物论。始终把战争看作是一个复杂的运动过程,敌与我、众与寡、虚与实、动与静等矛盾相互斗争而转化。在转化过程中,必须提倡将士发挥出主观能动性。总之,这部书在祖国军事学史上地位极高,对后世影响极大。曹操盛赞“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唐太宗评论“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到了宋代,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在整个封建社会里备受推崇,是一切兵家的必读之书。在世界的影响也很大,公元7世纪传到日本,18世纪后又先后被译成英、法、德、俄等多种文字。据说拿破仑经常在前线披阅。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皇太子读到此书,感慨地说,如能早日见到这本书,德国就不至于被战败,由此足可以看出各国名家是多么珍视,多么钦佩。即使在今天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这部书仍然发挥着作用,提供着富贵的思想营养。
  
  我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齐民要术
  
    贾思勰,北魏时任高阳郡(今山东临淄西北)太守。所著《齐民要术》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农业百科全书。该书约成书于公元六世纪三、四十年代,集周、秦至北魏农业生产知识之大成,内容十分丰富。全书共10卷,92篇,11万多字,引用有关书籍156种,采集农谚歌谣30余条,科学地总结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经验。该书强调了耕作知识和防旱保墒的重要性,论述了根据不同天时、地利而采取的不同耕作方法,总结了耕、耙、耱一整套保墒防旱措施;该书对选种好作了科学总结,记载水选、溲种、晒种等处理种子的方法以及水稻的催芽技术;该书对于地力的保持和提高也作了专门论述。特别突出的是“作物轮栽”法,是对以往我国劳动人民以土养地,作物轮作的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该书详细记述了家畜饲养的经验,特别是吸收了少数民族的畜牧经验,对家畜的鉴别品种、饲养管理、留取良种、繁殖仔畜到兽医药方,均有记录;该书还反映出我国古代已有丰富的生物学知识。据记载,当时已有无性繁殖的嫁接法,对马、驴杂交而生的骡生物优势也已了解,不但掌握了微生物发酵技术,而且还上升到规律性认识上来。总之,该书是以科学态度写成的科学著作,反映了当时我国北方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其中许多知识直到现在仍有重要参考价值,甚至还在使用,如果树的嫁接,果树熏烟防霜法、葡萄冬季埋蔓法等,多与现在使用的方法相同。《齐民要术》不仅是国宝,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尤其在日本,被称为“贾学”,还专门成立了《齐民要术》研究会,翻译出版了多种版本。在日本京都高山寺发现的北宋天圣年间崇文院刻本《齐民要术》为世界孤本,现藏于日本京都博物馆。
  
  国内最早记述柞蚕生产的著作—《山蚕说》
  
    《山蚕说》的作者孙廷铨,是山东省青州府益都县颜神镇(今淄博市博山区)人。在清.顺治七至八年(公元1650~1651年)间,孙廷铨任太常寺少卿官时,奉使南征,祭告禹陵(今浙江绍兴),途经诸城县南,见河两岸山坡上,生长着许多槲树林,并有野蚕场,遂认真进行了实地考察。至石门村住宿时,即写出了记述柞蚕生产的文献,收编入孙廷铨沿途所作的《南征纪略》(共二卷)第一卷中,全文共616个字,但无篇幅名,“山蚕说”三字可能为后人所加。
  据考,《山蚕说》比较有影响的清朝山东宁海(今牟平)人王元綎所著《野蚕录》早250余年,古今有关书刊亦仅录其篇名或部分内容。《山蚕说》是国内最早记述柞蚕生产的著作。对柞蚕的放养史、放养技术、制丝方法及柞蚕绸的实用效果等均作了记述,是研究柞蚕生产很有价值的著作。
  
  中国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稷下学宫是古代齐国设立的一处专供各地学者著书论辩、传道授业的场所和机构,是我国最早的由政府创办的高等学府,也是我国最早的多学科的社会科学院。同时,它还明显地具有政府的咨询参议机构的性质。位于齐国都今山东临淄西门外,大约创建于齐桓公田午时期,至齐王建时衰弱,历时一百四十余年,繁盛时达“数百千人”。当时各国著名的文学游说之士多曾先后或长期在此著书讲学,互相切磋驳难,掀起了当时思想界的一大波澜,形成了空前繁荣、百家争鸣的局面。其规模之大,人员之众,阵容之强,历史之久,史所罕见。当时云集稷下的主要学者有孟子、荀子、宋钘、尹文、慎到、环渊、邹衍,田骈、彭蒙、淳于髡、接子、鲁仲连、田巴、貌说、邹奭等。这些学者在学术上各有所主,分属各派,没有统一的模式,也不威慑于权势,自由地宣传自己的学说和主张,百家立异,各驰其说,争辩求知,蔚成风气。例如,孟轲、荀况宣传儒家思想,邹衍、邹奭宣扬阴阳五行思想,宋钘,尹文、田骈、环渊、接子宣传道家观点,慎到宣传法家精神,貌说鼓吹名家理论。在宣传自己的同时,各家各派也不断地取人之长,补已之短,完善自己的学说。荀子就强调要在论辩中“兼听齐明”“篡论公察”。他正是通过对别人理论的辩难,总结创造,形成了自己系统的理论学说。孟子在论辩中也注意吸收了道家和“寡欲论”,来充实自己的“尽心说”。慎到、田骈都注意吸收了法家某些思想,以倡自我。各家皆以开放的心态和进取的精神,吸收新的思想营养,使自己的学说趋向成熟和系统化。齐国为促进稷下学宫的发展,制定了切实具体的保护措施。拿出了大量物力财力,大兴土木,广建学宫,“开第康庄之衢,高门大屋尊宠之”;提供了优越的生活条件,孟子出行“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根据学者的学问、资历、成就、贡献等,授予其不同的称号和荣誉,包括博士、学士、上大夫、列大夫等。淳于髡即被授予“博士”称号。荀况曾“三为祭酒”,弟子满门,当为大师级学者。齐国统治者开放的学术政策,加上文人学士在社会变革时觉醒的主体精神,积极的创造意识标新立异的理论勇气,促成了稷下学宫的繁荣昌盛,推动了整个中国先秦学术文化的发展,对后世也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淄博地区最有影响的农民起义——刘德培起义
  
    刘德培正义是历史上从淄博地区发起的最大的最有影响的一次农民起义。刘德培,字春田,一字雪田,淄川城东人。早年中秀才,后当过塾师。1867年在家乡率众抗议淄川知县加收漕米,失败被捕,在押往济南途中逃脱。1867年再次领导抗漕斗争,次年在淄川组织团练,称“信和团”密谋起义。不久与捻军取得联系,不断扩充实力。同年七月率团勇五百余人进驻淄川且城,制造兵器,招兵买马,斗争恶霸,为民除害,数次打得清军丢盔弃甲,狼狈不堪。九月,转战沂蒙山区。成立“大汉政府”,改用干支纪年,被封为“都招讨大元帅”,后改称“大汉德主”,并亲自撰写对联悬于府前。其中一幅这样写道:“只手挽乾坤,遣一旅直抵幽燕,伐暴除残,愿我民共登衽席,重睹尧天日月;同心辟宇宙,借宁土而安齐鲁,攀龙附凤,与多士际会风云,再见汉代衣寇。”清廷又派多支军队进攻淄川,迭次失败。不得不派负责鲁豫等地军事的统帅、杀人魔王僧格林沁亲自指挥,镇压刘德培起义军。1863年4月,僧格林沁率清军包围淄川。刘德培动员全城人民同心协力,奋勇抵抗。6月,终因寡不抵众,被清军攻破。刘德培拔剑自刎。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