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三级联创”惠“三农” | |||
|
|||
|
|||
每天上午,高青县青城镇路家村的大棚基地都车水马龙,一筐筐鲜嫩的黄瓜、西红柿在菜农的笑声中装到了来自河北、东营、寿光等地的车上。来自天津的运销商老范告诉记者说,这里原来的大棚规模小,档次低,雨雪天还进不来,我们一个月也就跑三五趟,现在连片建起了几百亩的无立柱高温棚,进市场的路也硬化好了,现在基本上两天一趟。村支部书记王士林自豪地说:“去年在包村部门县农委的帮助下,投入200多万,建起了52个蔬菜大棚,采用了微滴灌溉和无土栽培技术,现在我们村的大棚是镇上的示范基地,带动起了周围的十几个村,是全镇高效农业的榜样哩。”
“三级联创”犹如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要避免走形式、走过场、打“空转”,使其产生更大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在整个活动中,高青县委紧紧瞄准解民难、带民富这个目标,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发挥科技示范带动作用,帮民增收。 为打破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该县实施了以“水、电、路、信息”为主要内容的“四畅通”工程。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把“四畅通”的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乡镇,具体到责任人,突出上下联动,整合各类资源。赵店镇祁家村、孙家村曾计划硬化两村合走的一条土路,但在双方所承担义务上未达成一致,县公安局、粮食局分别包两村后积极协调,出思路、想办法,修起了1.5公里的连心路。包袱李村的群众用上甘甜的自来水后,再也不用到3公里外的井上拉水了。在距县城35公里的经家村,群众在互联网上捕捉信息、做布料生意,人均增收500多元。在一年的时间里,79个村新铺柏油路154公里,26个村接上了自来水,全县767个村全部进行了电网改造,成立各类农字号协会45个,实现了信息共享,170多个村用上了宽带网。 在打破制约发展瓶颈的同时,高青县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科技示范作用,大力实施“四个一”工程,即一个镇一个示范培训基地,一个管区一个科技示范村,一个村一批科技示范户,一个包村部门一个科技示范项目。各类示范项目成为全县农民参观考察、更新思想观念的课堂。一年来,全县17个示范基地共接待参观群众8万多人次,30多名示范大户到县、镇、村作报告120多场。赵店镇的国家级上经下渔科技培训示范基地,聘请了青岛海洋大学的专家、教授及滨州水产科研所所长郑述和为基地教师,做到了出门是现场,进门是课堂,极大地带动了全县此项产业的发展。据统计,一年来,全县70个包村部门帮助引资1 000万元,新建专业市场3处,扩建奶牛小区17个,建速生林3万多亩,帮助所包村增收400多万元。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