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的过去(维基百科) | |||
|
|||
|
|||
高青县属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其名称来源于原高苑县和青城县。西周时期,姜子牙被封齐王,传至齐桓公时,将高城及邹平的苑城一带辟为苑囿,命名高苑。高青县境自秦朝为狄县,其治所在今高城镇之西北。在西汉时期,境内有狄县、千乘县、建信县、被阳候国、东邹县等,其余境域,西南部为邹平县地,南部为高苑县地。后于东汉时废被阳候国与建信县、东邹县;狄县改名临济县。三国魏国时,废千乘县制,今县境为临济和邹平、高苑三县地。晋承魏朝制。南北朝时期,临济县徙治齐东县境,于临济城侨置长乐县,于被阳故城侨置渤海郡;北齐时期,废除渤海郡,长乐县徙治被阳故城。隋朝时改长乐县为会城县;改会城为高苑县,治被阳故城。唐朝,仍为高苑、邹平两县地;于邹平县青平镇(今高青县青城)置青平县,后改为青城县。明朝时,青城县析入邹平县与齐东县,后又复置青城县。清朝,初袭明制,今县境为三府四县地,即:东南为高苑县,隶青州府;西南为邹平县地,隶济南府;西北为青城县地,东北为蒲台县地,均隶武定府。民国初年,曾为高苑、青城、邹平、蒲台、滨县五县地。 近代以来,高苑,青城县历经各个时期政府管辖。清帝逊位后,高苑,青城县设立民国县公署,后归北洋政府山东省主席张宗昌管辖。1928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山东成为国民政府管辖区。现今高青县之东南部因旧属邹平县,为梁漱溟乡村建设实验区。梁漱溟1930年代在邹平之乡村建设实验成为中国近代最早的农村现代化尝试。随后全面抗战爆发。1937年12月23日,日本华北驻屯军矶谷廉介第10师团,自青城县北黄河渡口渡河,占领高苑,青城县。并沿路南下,相继占领周村,章丘,27日进入济南,后占泰安,台儿庄。山东省主席韩复榘不战而逃后被国府执行军法。高苑,青城从此进入日占时期。 1939年,重庆国民政府在高苑,青城地区成立国民革命军第十军团第二梯队,并建立国民参政会。1940年,中共开始大量在高青及邻县地区发展,逐渐发展成为“渤海区抗日根据地”。此后国共两党抗日武装摩擦不断。在1945年8月日军投降之际中共占据高苑县城(高城镇)和青城镇。 1946年国共内战期间,中华民国国军第七十三军在10月15日于陶唐口,铜斧寨两处北渡小清河,占领高苑县和青城县,军部设于田镇。但随后中共反击,11月国军撤回张店。1947年7月,国军第十二军霍守义部再度进攻并占领道旭至张王庄之黄河沿岸,并与8月24日进驻高苑,青城县,恢复民国所辖之县政府,但未及进行1947年11月第一届国民大会代表选举和1948年初第一届立法委员选举。1947年秋中共军队很快反攻,占领高苑,青城县全境,并在1948年将两县合并。从此高青县成为中共管辖范围一直未变[3]。 高青县的疆域历史上多有变更,大致上,高苑县以高城镇(位于马踏湖西北)为中心,青城县以青城镇(济水(黄河)清河镇渡口以南)为中心,两县合并后在两县城之间居中处重新建立新县城。1956年,高青县并入齐东县。1958年,齐东县析入邹平、博兴。1961年恢复高青县,田镇复为县城至今。高青县东北邻县蒲台县,1956年因黄河改道被撤销,原蒲台县旧镇划归齐东县,后归高青县。迄今最后一次调整是在1990年,此后高青县大部分地区由原先的惠民地区管辖转至淄博市管辖,原所属旧镇一镇划归滨城区后仍归惠民地区管辖。 高苑县历史上长期属于青州府管辖,后在民国时期属于淄青道管辖,即所属东南。青城县历史上曾长期为济南府管辖,后曾为武定府管辖,即所属西北。两县因1940年代中共渤海区抗日根据地的缘故同属渤海区(即惠民地区)管辖又地理相近,故合并为一地,属惠民地区。后因淄博市饮用水缺乏,为缓解缺水问题,重新将濒临黄河的高青县划归淄博,又重新所属东南。 |
|||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