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走进高青>历史高青

高青历史

发布日期: 2007-08-20 16:04:00 浏览次数: 字体:[ ]

       高青县主要包括原高苑县和原青城县。据《晋书·天文志》和《山海经》载:大约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人类已开始在这里发展自己的文明史,属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由于古地理上的原因,东部与西部建置沿革不尽相同。
  夏禹时,将全国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高青地属青州域地,高城一带属苑墙。
  商代,高青地属青州。
      西周,高青地仍属青州。公元前1061年,周成王东征,封姜尚为齐王,建立齐国,高青地属齐。约公元前800年,长狄人入侵,在济水北建鄋瞒国,都狄邑,或曰长狄所居(今高城西北1公里处有遗址)。
       春秋初,今高城北仍为鄋瞒国地。公元前685~643年,齐桓公将今高城及邹平的苑城一带辟为苑囿,更名高苑,故址在今邹平的苑城店。高城及南部为高苑地,高城北为狄城地。公元前607年,齐王子成父打败长狄,高青复为齐地。
       战国时期,高青地属齐。
       秦时,置狄县(今高城一带)。高青东部隶临淄郡,今青城西部、黑里寨大部属济北郡。
       公元2年,西汉时期高青地理位置图
       西汉置千乘郡,故城在今高城北25公里(今旧镇地)。又置千乘县(今唐坊镇孙集东南1.5公里有遗址)。《齐记》:千乘城在齐城西北百五十里,有南北二城,相去二十余里,其一城县治,一城太守治,此二城即千乘县及千乘郡治。又置东邹县(今花沟镇一带)。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六年),刘邦封丙倩为高宛侯,后为高宛县。公元前125年(西汉元朔四年),汉武帝封齐孝王子燕为被阳侯。汉高帝封娄敬为建信侯,后为建信县(今高青内杨一带)。时高青属高宛、被阳侯国地。后为狄县、被阳县、高宛县地,均属千乘郡。当时狄城在今高城西北,被阳城(今高城址)在狄城东南,隔泲水(济水)与狄城相望。高青西部主要为东邹县、建信县地,皆隶千乘郡。最西部为邹平县地,属济南郡。
      王莽新政时,狄城更名利居。
       东汉初,复置狄县,改高宛县为高苑县。《水经注》载:高苑有东西二城,西城即丙倩侯国。故址在今邹平县苑城。公元60年(汉永平三年),千乘郡改名千乘国,翌年复为千乘郡。公元79年(建初四年),汉章帝封其子刘伉为千乘国王,千乘郡复称千乘国。公元95年(汉永元七年),千乘国改名乐安国。公元108年,狄县更名临济县,乐安国移治临济,质帝时改为乐安郡,千乘县、临济县、高苑县等属乐安郡。时被阳、建信、东邹已废,高青大部属临济、千乘、高苑县。青城西部为梁邹县地,属济南国。
       三国魏时,高青为临济县、千乘县、高苑县地,属乐安郡,乐安郡治高苑即今邹平苑城。青城以西为邹平县地,属济南国。乐安国和济南国皆隶青州。
       西晋时省千乘县。高青东部为临济、高苑县地,属乐安国。西部的青城及花沟、黑里寨沿小清河部分属邹平县,隶济南郡。
       十六国时先后属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国地,仍为临济、高苑、邹平县地,分隶乐安郡和济南郡。
       南北朝时,南朝宋省高苑县,将临济县迁于县西部刘家镇(今黑里寨刘镇)。复置千乘郡并移治今广饶县境。原临济城更名长乐,侨置长乐县(今河北省冀县、衡水、枣强等县为古长乐地,时长乐人南迁至此,沿用长乐之称,置县)。在今高青、博兴之间,侨置阳信县。此时高青县境为侨长乐县、侨阳信县和临济县地。临济县属平原郡,侨阳信县属侨乐陵郡,孝武帝刘骏在古被阳城侨置渤海郡,属侨冀州,皆隶属青、冀二州。乐安郡已移置广饶境内千乘城。北朝魏设长乐郡,郡治在长乐城,高青地为长乐、临济县地,长乐县属长乐郡,隶青州;临济县属东平原郡,隶齐州。北朝东魏,高青地属青州。北朝齐废长乐郡,移长乐县治于被阳故城,改属齐郡,隶青州。
        隋统一后,高青初为长乐、邹平县地,属齐郡,隶青州。公元598年(隋开皇十八年),长乐县更名会城县,县治在今博兴南古苑庄。公元607年(隋大业三年),改会城县为高苑县,县治移于长乐城,即今高城。仍属齐郡,隶青州。后为高苑、邹平县地。
        唐朝,高青为高苑、邹平县地。公元707年(景龙元年),析高苑一部置济阳县,县治在今邹平县旧口;公元802年(元和十五年),并入高苑县。唐朝,在今青城镇地置青平镇,属邹平县。
        五代时,为高苑、邹平县地,属淄州。 
        宋朝,为高苑、邹平县地,属淄州,隶京东东路。1050年(景德二年),在高苑置宣化军,领高苑县。1070年(熙宁三年),以县令兼军使。
        金,废宣化军,高青仍为高苑、邹平县地,属淄州,隶属山东东路。据《山东通志》载:金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始置青城县,寻废;元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复置青城县。民国二十四年《青城县志》载:金天兴二年(公元1233年)始置青城县,属济南路,后废;元太宗七年(公元1235年)析临邑、宁津地复置,隶济南路。
       元朝,将高苑县小清河以南所属村庄大
       部分划为新城(今桓台)、邹平县。高苑初属淄州,1265年州废,改属益都路总管府,隶山东东西道宣慰司。青城县初隶济南路,中统时属陵州,至元年间改隶河间路。公元1287年(至元二十四年),置般阳路,高苑县西、青城县东、小清河北、大清河南包括田镇在内的区域为般阳路的新城、蒲台县地。
       公元1369年(明洪武二年),将青城县并入邹平、齐东县,青城更名为清池店。公元1381年(明洪武十四年)复置青城县,属济南府;高苑县改属青州府。两县皆属山东布政使司。
      公元1734年(清雍正十二年),高青为三府四县地,东南部为高苑县地,属青州府;西南部为邹平县地,属济南府;西北部为青
      城县地,东北部为蒲台县地,皆属武定府。
      1912年(民国元年),废府改道,高青为高苑、青城、蒲台、滨县、齐东、邹平县地,隶属岱北道。1914年改属济南道。1925年,山东省分设十道,青城、蒲台、滨县划属武定道。1928年废除道制,各县直属省辖。1936~1942年,高苑、青城县属国民党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鲁北行署。1945年,高苑、青城县仍属国民党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隶鲁北政府办事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在抗日战争中逐步形成。1940年,高苑、青城县属清河专署。1943年,高苑、青城县隶属清河行政主任公署。1945年8月,中国共产党山东省政府成立,辖胶东、鲁中、鲁南、渤海、滨海5个行政公署、21个专员公署,高苑、青城县属清河专员公署,隶属渤海行政公署。
       1948年4月,高苑、青城两县合并为高青县,置县城于田镇,初属第三专员公署,后属清河专员公署,隶渤海行署;1950年迁县城于青城,同年5月,废渤海行署,高青县隶属惠民专署。1952年,高青县城复迁田镇。1956年3月,高青县与齐东县合并,改称齐东县,政府驻田镇,隶惠民专署。1958年11月,将齐东县析入博兴、邹平县,皆属淄博专署。1961年10月,复置高青县,政府仍驻田镇,隶惠民专署。1990年1月1日,高青县划归淄博市,东北部的旧镇镇划归滨州市。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