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走进高青>历史高青

鲁北地区明代移民史迹

发布日期: 2009-01-19 09:46:31 浏览次数: 字体:[ ]

问题的提起及经过

  童年时常听长辈们讲:我们这一方人大都是在洪武年间从枣强县迁移来的,我们是枣强人的后代。为了表明其真实性,往往脱去鞋袜来看小脚趾上的蜗螺牛形指甲,时间长了,我们一群孩子在一块玩耍,也有时个个露出小脚趾来验证。

  说也奇怪,每每验证大都属实,偶尔一半个不是这样,就说他是“坐地王”的后代。中青年时期在外地学习,与同伙闲聊起此事来,有的说,山东人很多是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的,也有和我一个说法:是从枣强迁来的。这一次重新来济南,与刘德增教授无意中谈及此事,才引起我调查一下之必要,寻根求源,以利交流和发展。我这回于今年5、6月间调查了鲁北地区的高青、桓台、邹平、博兴、惠民、广饶、宾县诸地的乡间农民和干部,利用开调查会和个别访问的形式,同时也查看了部分县志和部分大姓的谱系及有关资料。确实是“无风树不响”,鲁北地区的人,大都是明代洪洞和河北枣强迁入的移民的后裔,他们小脚趾甲的异形便是见证。明太祖朱元璋开始这次大移民是为巩固其政权的,但移民使大片荒芜的土地逐渐有人耕种,调节了人口的分布和不同地方人民的融合,客观上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交流,是一项值得借鉴的有益的进步举动,有调查之必要,有借鉴之意义。

移民的原因及分布状况

  明代鲁北地区的移民由两部分组成,西南各县如邹平、桓台西部、高青西部、惠民一部分是由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来,东北各县如博兴、广饶、滨县、桓台东部、高青东部及惠民一部分大都由河北枣强县迁来。有的一个县东西不同,如高青县西部青城等地原属青城县属武定府(今惠民县)管辖。东部高城等地原属高苑县属青州府管辖。(今益都县)移民是从洪武三年开始迁发,历经建文、永乐朝延续了近百年。当时鲁北平原地区由于元末的连年战争和瘟疫,至明初,形成人烟稀少,地广人稀,大片土地荒芜无人耕种的悲惨局面。据传说,当年朱无璋的功臣胡大海为报复这一方经朱许可,去杀一箭之地,可箭却射到雁尾上,雁常飞不落,这一来这方人可遭难了,传说胡大海其手下将士,一望见烟筒冒烟,就寻人杀害,当时就幸存下来的人也不敢白天生火做饭,形成了百里无人烟,几十里无村落的悲惨状况。据高城镇乡里人讲,就幸存的小王庄不过百的人,也是白天躲、晚上宿。经几十年,后来或说百余年间人口都没有过百,有的村落人烟全无,有的仅剩一、二户,当时悲惨局面可想而知。为巩固其明朝政权,朱元璋才从洪洞、枣强向鲁北移民。据说这次山东人遭难,也是朱元璋因为僧时到山东受到冷落而后进行的报复。

移民的方式和印证

  明洪武三年开始的这次移民是属于政治性长期迁移。所谓穷家难舍,据调查,当时的移民大都不愿远迁。难舍故土,难舍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于是人们就躲避官府的逼迁,有的投亲靠友,躲到有势力的人家,也有很多躲到县城中。据高青、博兴、桓台等县的农民传说:为此当时官府就想出一条妙计,他们派人大量地到处宣扬说“乡下的,那里的人也得迁发,就是不迁枣强县城的。”于是乎,人们闻此讯,不分远近,扶老携幼,拥奔枣强县城,有的老人去不了,也设法让年轻儿子带上妻子儿女投奔枣强县城。不长时间枣强县的大街小巷,连大门和屋檐下都挤满了不愿迁发的避难人群。人们在想:熬过这一时,好回乡过安稳日子。谁想,这时的官府却关闭了枣强县城四门,看门兵将不让人随意出进,正式颁布公文,贴出布告说:“凡乡下,哪里的人也不迁,只迁枣强县城的。”真所谓“是官灵过百姓”,这一下可苦了这些逃难的人们。于是官府在县城设局驻员,对枣强县城内的人,迁发手续,官发迁资发放棉衣银两,以免赋免役三年的优惠,被迁送到高青、博兴、桓台、广饶等地。据高青、邹平、桓台西部的人们讲,他们的祖先迁移来时也用的是类似的方式,也是人们被聚到洪洞大槐树下被迁发出来的。凡是枣强县移民的后裔,小脚趾甲成两瓣,传说当时父母乡亲告别时为日后好辩认,就把小脚趾甲割开,日后后代才这样。同时我又到高青县高城镇小王庄传说是“坐地王”的后裔查看,这个村的人小脚趾甲大都无异形,由于600余年来的通婚繁衍变形、有的有这类痕迹,也很淡薄。据说山东人很大范围上是这两处人迁发来的,至今山西省洪洞县城一公里处还有大槐树的遗址──古槐树处,现已成为“大槐树公园”。解放后每年4月1日至10日,据说洪洞县都举办一次大型“寻根祭祖节”。来此参加祭典和观光的海内外槐裔华人多达几十万人,这里是为炎黄子孙团结奋进的象征。枣强县也有类似现象,只是规模较小而已。

移民后裔的范围和发展

  明代从洪武三年开始的这次大移民是历经百年分几次和几代人逐步迁发扩展开来的,现在的鲁北地区明代移民的后裔,大都是通过几次的搬迁繁衍发展而形成的。不过是移民后代支系的再迁距离迁发地比第一次较近而已。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口的繁衍,根系一个姓氏的一族人就遍布一二县中的十几个或几十个村落。形成大多数村有移民后裔的局面,例如:高城(高青县)张姓,据调查,其谱系上标明,始祖张坦是在洪武三年,从河北(直隶)枣强县全家被迁发至桓台县唐山镇楼子村,二世弟兄三人至三世孙已是弟兄十余人,三十余口的家庭了。这时官府又迁发,其中弟兄六人向人烟稀少的高苑县(今高城)和桓台东鱼龙一带迁发,一支仍在楼子村,这就分成三大支系,北到高苑县的弟兄三人分别在县城。城北邢王村(离县城5里),城西村兴家立业,至第五世,又有弟兄从邢王村移到距邢王村不到五里的英庄村、五里村、脂肪村兴家落户,其它支系也是这样,这就形成了这一带方圆几十里之内就有十几个或几十个张姓同族人。至十八世孙张瑞林,于光绪年间考中进士,至四川达县任知县,家境转富,才在邢王村东头又兴建宅第,与原来一起迁入邢王村的石姓分村东、西而居。现有张氏辈数是:忠孝循良吉善余庆,八个辈份;石姓是怀云汝昭保庆连防,也是八个辈份。张姓二十世“孝”字辈与石姓十八世“昭”字辈因两姓人世代有联姻而弟兄相称,至今后代辈份不乱。此村这两大姓各占村人口几乎一半(1000人的村),据调查其它村庄姓氏也是如此。再如高城蔡姓,辈份现有:肇玉普廷传祥继宗,分布十几个村,也是几代人迁发而形成的。这些同族人的移民后裔,问起多少世来,彼此称呼明确,相亲相善,款待更不必说,这种同根生的血缘关系,至今促使着移民后裔们的各种来往,融洽交流,在几百年的繁衍中又与本地人融洽交流,通婚、联亲、发展,对促进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无疑是有进步作用的。于是我们不由联想到,我国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华裔子孙,与我中华大民族的思亲与交往,不也是如此吗?香港的回归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也正反映了这一血浓于水的亲族关系。

明代移民的历史作用和粗浅评价

  据调查和有关资料证实,明代这次大移民历经洪武、建文、永乐等朝,波及到山东、河北、河南等省,延续移民几代人,时间百余年,这不光是在我国,在世界史上也是罕见的,鲁北地区的移民只是这次大移民的一部分。虽说朱元璋和他的继承者们是为维护和巩固其封建帝王政权而对广大农民所采用的强迫措施,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作用,对我国中原地区的文化生产交流与发展及不同地区人民的融洽与统一都有很大的影响,这应该说,明代大移民是一次有益的进步举动。试想,移民使大片因战争瘟疫而带来的荒芜土地又有人开垦、焕发了生机,增加了人们所需的物质资料,尤其是衣食住这些基本物质资料的生产,使人们有基础,有力量来改造自然,改造社会,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这无疑是很有进步性的。同时移民与当地原民交流融合,不同姓、族的移民也彼此交流通婚融合,当然也不断有矛盾和竞争。正是在这些不断发生和又不断消解的矛盾和竞争中,克服了不同民族和姓氏之间的民族惰性,激发了聪明才智,展现了民族的生机和活力。而且在移民不同姓之间,移民与当地人之间一代代的婚配交流融合中,同时也优化提高了人类的生存能力,激活了人的各种潜在素质,这在我国中原一带人类进化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至今也有其借鉴的作用。我们现在计划生育主张优生少生,其中通婚圈扩大也是优生而提高人口出生素质的一个很值得注意的问题。因通婚圈大,相同的致病基因就少,后代健康聪明程度就大。总之,明代这次大移民是一次应该值得借鉴的进步举动。这就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去看问题和去分析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做到古为今用,使历史这面社会大镜子更全面的为现代人提高素质而做出更大的贡献。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