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今日关注

北大博雅论坛有关“丰般作文祖甲齐公尊彝”新解(即时更新)

发布日期: 2010-01-22 16:10:02 浏览次数: 字体:[ ]

  金牌会员五都荟洛:

  “古文献及西周金文有“丰公”、“丰伯”、“丰王”等称谓,学者多以为这个“丰”即西周时期的姬姓丰国,为周文王第十七子的受封之国,而那些称“公”、“伯”、“王”者则是他的后裔子孙。实际上,殷周时期以“丰”为国名的方国部族,除上述姬姓丰国外,尚有两个“丰”国,一为姜姓丰国,另一为戎族丰国。这三个丰国,不仅居地、姓氏、族属各不相同,就是在时代上也先后有别。”(见尚志儒《西周金文中的丰国》) 可看这篇论文: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WEBO199104002.htm

  这次铭文上的“丰”应该是山东地区的姜姓封国。但是山东地区以往发现的青铜器铭文上都是“逢”(山东济阳县刘台子西周墓)譬如“逢伯命作旅彝”,说明西周时期,在济阳一带,有一个姜姓的逢国。《左传》杜注:“逄伯陵,殷诸侯,姜姓”。一般都认为“逢”和“逄”有关系,大概在今天山东潍坊的临朐县一带,文献上说的“逄”可能和青铜器铭文上的“逢”所指一致。

  这次发现的“丰”和“逢国”是什么关系呢??和“齐国”又是什么关系呢??

  元老院院士吾从周:

  这件铜器上的铭文,是当时最简单的格式,即“某人为某人作某器”,由于当时铜器多用在祭祀场合,所以多是某人为其逝去的先辈如爷爷奶奶、他爹他妈作器居多;当然,周代贵族也有大量的实用铜器,所以另外一大类铜器就是自作用器,铭文基本格式是“某人作某器,子子孙孙永宝用”。

  很显然,山东出土的这件器物属于前者,即丰般(主语)为他的爷爷(文祖甲齐公)作(谓语)尊彝(宾语)。这里面只牵扯到齐公和丰般这爷孙俩,没有文王、成王的事。当然,你说齐公是姜太公,或许是对的。文祖是他孙子对他的尊称,类似于我们现在所说的“先祖父”,“甲”是这位爷的谥号,齐国前几代国君都是以干支为谥号的,如《史记·齐太公世家》里面所记载的丁公、乙公、癸公,现在又多了这位甲公。

  逄是山东地区的姜姓古国,《国语·周语下》:“我姬氏出自天鼋,及析木者,有建星及牵牛焉,则我皇妣大姜之姪伯陵之后,逄公之所凭神也。”古文献中“逄”又作“逢”,如《左传·昭公二十年》载晏子对齐景公曰:“昔爽鸠氏始居此地,季萴因之,有逢伯陵因之,薄姑氏因之,而后大公因之。”杜预集解:“逢伯陵,殷诸侯,姜姓。”历代文献中均“逄”、“逢”并存,陈槃先生认为将“逢”误作“逄”始于六朝时期[1],但从刘台子墓地出土铜器铭文来看,当以“逄”为正字。

  因此此次之丰与刘台子之逄当为两国无疑,逄最晚在商代就存在,而丰,既然是“文祖甲齐公”的孙子,所以其所封必在西周之世。上次淄泷给我发过几张照片,确实是“文祖”,我这里没有看楼主所附的“厥祖”拓片,便在这里厥词,自己掌嘴了。另一字如果释作“肇”,问题倒是简单了,作器者为“丰”,更符合金文文例。

  不过也给淄泷来点冷水,以齐国所处地位,齐侯不应该只用甲字形大墓,这次发现的墓主可能只是姜姓的二等贵族,否则周公庙四墓道大墓就不好解释了。

  版主淄泷:

    “般”又有人释“启”,但据战国时代老师及网友“雨无正”等古文字专业人士的认识,应为“肇”字,若然则说明“丰”是人名而非族氏。关于“厥祖”,M18出土带铭器物多件,铭文基本相同又有所差异,有的是“厥祖”,有的则是“文祖”,公布的一件器铭释文是“文祖”,但发表的拓片上则是“厥祖”。关于“祖”下一字,现在一般释“甲”,但潜夫师兄认为西周铭文无“文(厥)祖甲齐公”这种格式,他怀疑所谓“甲”乃“祖”所从手形(“又”)之别体。“齐公”许多人认为即齐之始祖齐太公。

  呵呵,自己早泼冷水了,也从没有肯定说是齐侯。可以说既希望是又不希望是,希望是可以理解,不希望是就是如从周老师所说,总觉得应该是双墓道,单墓道寒碜了点。等发掘完了或许就明了了。我做论文复原的鲁侯墓,就是双墓道  一直在想,该墓有没有可能是胡公墓,据《礼记》,“齐五世反葬周”,我非常怀疑这条记载,但在考古证实前还不能完全否定;五世是太、丁、乙、癸、哀,第六世即胡公,据《史记》公元前860年,胡公弟献公杀胡公徙临淄。如果《礼记》记载说正确的话,则只有胡公墓葬于周和临淄之外,此公又是被杀者,葬仪上有无下降也属疑问。以上只是瞎想,且周围中小型墓似又早于胡公时代,所以一切等发掘完了可能就能弄清楚。

 

  高级会员雨无正:

  豐肇作氒(厥)祖甲齊公寶[阜尊]彝

  “般”字所释不确。金文中确切无疑的“般”从“舟”(盘之初文),而此形从“户”。且金文“般”一般不从“口”作。此字当释为“肇”,铭文中“器主+肇作+……”形式习见。“豐”是否一定是我们所知道那个国族名,值得考虑。战国时代:肇字无疑。

  高级会员潜夫:

  “丰”应是作器者之名,“文祖甲齐公”、“厥祖甲齐公”,从文例看来总是有点怪。“祖甲”是日名,“齐公”是国名+爵称,二者连称的例子好像在金文中还从没见过。而且“祖甲”的日名前加修饰词“文”和领格代词“厥”,也不合通常所见文例,正常情况下,要么称“文祖”、“厥祖”,要么直接称“祖甲”。颇疑“祖”下的“甲”字可能是“又”的变体,西周金文中的“祖”字多见“且”下加“又”的字形。从觥的形制和铭文字体看来,有可能早到昭王,那么这位“祖齐公”很有可能就是太公。西周诸侯国的始封君甚至以后几代国君称“公”而不称“侯”的现象,现在看来非常普遍,比如鲁公、晋公、应公、楷(黎)公等,很值得注意。个人猜想这是否意味着西周封建制和内外服制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西周早中期诸侯国的始封君多数还带有王朝大臣的身份?

  高级会员王甲金:

  支持“肇”说,该字的确不像“般”。“肇作”铭文常见。

  管理员燕园春呓:

  双墓道,单墓道不能说明任何问题,我挖过的。

  以上文章均摘抄自北京大学博雅论坛中的考古文博学院板块,言论仅代表部分专家意见,不代表任何官方结论。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