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乡土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研究
发布日期:2015-10-12 浏览次数:
一、 全文提要:
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农村幼儿园应挖掘、利用农村的自然、社会资源,利用农村自然社会环境进行教育,形成农村特色,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根据我园地处农村的优势,以探索型活动为载体,结合本园幼儿的发展实际,进行了“开发乡土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研究。”(1)通过对乡土材料的开发,充分挖掘了农村的自然资源,探询出了教师在乡土材料提供和选择的原则。(2)乡土材料在不同年龄阶段开发的研究中,通过实验调查法、行动研究法掌握了不同年龄阶段对乡土材料兴趣的显著差异,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在探索型活动中所表现探索主动性的差异,从而探究出教师通过乡土材料的提供,引导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主动探索的方法。(3)在集体活动中利用乡土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研究中,通过多次集体教学实践,采用对比法、行动研究法、研究得出在集体活动中教师材料的提供要注重三性:材料提供注重多样性、材料提供注重代表性、材料的呈现应考虑时机的恰当性。(4)在个体化活动中利用乡土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研究中,运用个案研究,得出材料的提供应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索需要;根据个别幼儿探索需要及时提供相应材料(包括辅助材料)。(5)在一日活动中利用乡土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研究,通过经验总结法得出教师要创设幼儿能与材料互动的植物角以及要创设会说话的环境材料,以引发幼儿自由探索。
二、 研究背景:
研究的核心问题:所谓“乡土材料”就是农村普遍存在的、具有农村特色的、和幼儿生活密切相关并可以与之进行直接互动的农作物;自然物;家禽家畜;动物(幼儿可以在农村寻找到的如:蚯蚓、蜗牛)
研究的理论依据和理论价值:《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出:“课程实施的中心环节是因地制宜地创设适合儿童发展的、积极的、支持的环境。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兴趣、爱好、需要和发展水平,将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作为儿童发展的资源。”我园地处农村,农村广阔的田野蕴含着许多的乡土材料,比如:经济类作物、粮食类作物等等,这将为我们开展研究提供足够的材料和良好的环境。乡土材料资源的丰富性、价格的便宜性(很多的乡土材料都可以不花钱),使得我们不必为了课题研究的经费而存有后顾之忧。乡土材料虽然存在于幼儿的周围,但幼儿却对乡土资源知之甚少,如:把麦子认成是青草、韭菜、大蒜,所以对开发乡土材料的课题研究是非常有必要性和可行性的。
探索型主题活动是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进行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地予以支持和引导的一种活动。开发乡土材料的研究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很多众多的的优势:第一:我园是区“探索型主题活动”的试点单位,对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积累了一些经验,为我们开展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第二乡土材料和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贴近幼儿的生活,是建立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这正是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的前提。第三: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特别强调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农村家长对乡土材料非常熟悉和了解,他们必将为我们开展研究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充分挖掘了农村家长的优势。
我们经过一年多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发现农村幼儿缺乏发现问题、主动探索的能力,而探索型主题活动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幼儿的主动探索。乡土材料独有的资源和优势,正好可以为课题研究所用。
根据我查阅的相关资料得知,国外对环境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的研究比较多,而没有“乡土材料”在这方面的研究。国内虽然对“探索型主题活动”的研究很多,但主要侧重于对“材料的提供”和“主题预设和生成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对“开发乡土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研究”还是空白。为此,这一课题的研究显然有必要的,尤其对农村幼儿的发展是适时可行的。
三、 研究概述
1、 研究目标:
(1)通过对乡土材料的开发,充分挖掘农村的自然资源,提高教师对乡土材料合理的利用和选择,促进幼儿主动探索的能力。
(2)通过乡土材料在不同层面的开发,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对乡土材料的兴趣差异。从而利用乡土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
2、 研究内容
(1) 乡土材料的开发
①根据乡土材料的特征、幼儿对乡土材料的熟悉度、不同季节乡土材料的不同内容、以及乡土材料和幼儿生活的关系密切程度,对乡土材料的内容进行收集、筛选。
②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不同年龄阶段对乡土材料认识和兴趣的不同、幼儿之间个体差异的不同,研究开发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探索的乡土材料。
(2) 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方法的研究
① 集体活动中,教师合理利用乡土材料,提高幼儿与材料的相互作用,引发幼儿主动探索。
② 个体化活动中,教师合理适时提供乡土材料,激发幼儿深入探索。
③ 一日活动中,教师创设合理的环境和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
3、 研究对象
八个班:小(1)、小(3)、中(1)、中(3)、中(4)、
大(1)、大(3)、大(4)班
对照班:中(4)班和大(4)班
4、 研究方法
(1) 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它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通过收集乡土材料,引导幼儿对乡土材料的合理利用和开发及不同年龄阶段幼儿对乡土材料兴趣的差异性,制定出对乡土材料选择的策略。
(2) 调查研究法:通过研究班和对照班在同一主题的开展中,对相同材料的不同兴趣及探索热点差异的调查研究,合理提供乡土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
(3) 经验总结法: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反思、总结、调整再实践,逐步寻求在利用乡土材料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的策略。
5、 研究的实施步骤:
⑴准备阶段(2003、4--2003、6)
查阅有关文献资料、寻找课题研究的立论依据和对同类研究的分析,制定研究计划。对乡土材料的收集、删选、利用。
⑵实施阶段(2003、9―2004、4月中旬)
行动研究法:⑴通过在集体中提供乡土材料,让幼儿与材料进行互动,探究如何利用乡土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⑵以试点班为基地,采用行动探究法,探究不同年龄阶段在主题开展中对乡土材料的探索热点的差异。
调查研究法:⑴采取查资料、访谈等形式,调查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对乡土材料的兴趣以及主动探索的状况。⑵设计调查表了解不同年龄班幼儿对乡土材料的兴趣差异,从而合理提供乡土材料。
经验总结法:总结提升如何利用乡土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原则和策略。
⑶总结阶段(2004、4月中旬至下旬)
整理资料、评析研究结果并向有关专家咨询,撰写研究报告。
四、 研究过程与分析
(一)乡土材料的选择和开发
乡土材料所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广泛的。但不是任何一样乡土材料都能适合幼儿开展探索型主题活动的。通过实践研究得出了在收集乡土材料中,要考虑到材料选择的策略。
1. 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
如:主题米制品、豆制品、棉花、南瓜……因为和幼儿的生活密切相关,这些材料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幼儿可以和材料进行直接的接触,在幼儿和材料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容易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兴趣,并能通过自己的观察、询问等形式得到正确的答案,使幼儿在探索过程中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2. 与季节相吻合
如:在春天可以引发幼儿探索蜜蜂、油菜;秋天探索棉花;冬天探索麦子、很多乡土材料具有季节性的特点,所以在探索活动中做到和季节相吻合,必将为我们开展探索性主题活动提供更为丰富的材料环境,促进主题的进一步深入展开。如:在主题活动“米制品”中,带幼儿到田野里去看农民丰收稻谷的景象,当幼儿看到冷落在一边的稻柴时,有幼儿说:“我奶奶用柴烧饭的”,有幼儿说:“我家里的母猪生小猪时,爷爷在猪窝里放了很多柴……,于是幼儿又有了新的探索热点―稻草的用途。
3. 体现多样性
乡土材料包含的内容是非常丰富和广泛的,不但有和幼儿密切相关的水果、蔬菜、粮食、家禽、家畜等等,其实具有农村特色的乡土文化也可以成为我们探索的内容之一。比如主题“好吃的青团”,幼儿通过寻找资料了解青团的由来、通过观察了解青团的制作过程、通过品尝感知青团的味道,使幼儿了解农村的文化同时感受农民的勤劳智慧。所以探索活动中涉及的领域越广,幼儿所学的知识就越多,探索的能力就越强。
(二)乡土材料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开发应用
1. 不同年龄阶段对乡土材料的兴趣不同
为了进一步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不同的乡土材料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我们设计了表格,对全园八个研究班进行了调查:
班级材料 萝卜 大豆 南瓜 稻谷 棉花 蛋 橘子 梨
小一班
(27人) 17人 6人 8人 5人 6人 22人 20人 18人
小三班
(26人) 18人 5人 9人 6人 5人 20人 17人 16人
中一班
(30人) 15人 18人 26人 17人 23人 10人 12人 14人
中三班
(32人) 17人 24人 30人 22人 26人 15人 16人 15人
中四班
(33人) 12人 18人 28人 25人 23人 14人 11人 12人
大一班
(36人) 16人 26人 32人 27人 25人 18人 15人 17人
大三班
(37人) 18人 25人 31人 28人 26人 24人 18人 18人
大四班
(37人) 15人 23人 28人 29人 24人 20人 18人 14人
从表中可以发现发现小班幼儿对橘子、梨、萝卜、蛋很感兴趣,可见小班幼儿对自己熟悉的、自己或者小动物吃的东西感兴趣,但是小班幼儿缺乏探索的主动性,而且探索的热点容易外界的影响而转移,具有较强的随意性。中班幼儿和大班幼儿的探索兴趣和热点有所接近,都对稻谷、大豆、南瓜、棉花感兴趣。但是在相同的材料面前,大班幼儿的探索欲望比中班更强、探索也就更深入。例如:“同样面对不同颜色的稻穗,中班幼儿很少对颜色的不同提出问题,通过老师的引导后他们才发现稻穗的不同从而进行探索。但大班幼儿一看到两种不同的稻穗就提出这样的问题:“稻穗的颜色怎么会不一样?有的幼儿说“偏黑的稻穗大概是被火烧焦了”,有的幼儿说:“一种稻穗里的米是白的、一种是黑的”。所以对于相同的材料大班幼儿的探索主动性较强,探索也就更深入。为了能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索,所以在为不同年龄班提供探索材料时要考虑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对于小年龄班的幼儿应尽量提供幼儿熟悉的、直观的、能操作的事物,而大年龄班的幼儿应考虑材料的多样性。
2. 同一主题、相同材料在不同年龄阶段开展的差异
这是两个由相同材料“米”引发的中班和大班的主题网络图。大家从两个网络图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在“米制品”的探索中内容更丰富、更深入。而且大班幼儿自我生存的内容明显多于中班的幼儿。在主题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创设一个让幼儿与原始的乡土材料近距离接触的环境是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最有效的手段。如在大班主题“米制品”临近主题结束阶段,一次老师带领幼儿参观“碾米厂”幼儿又对稻谷外面的一层皮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糠”产生了兴趣,有幼儿说这是米的皮没用了,其他幼儿马上反驳说“不对,这可以喂猪的。不可以的,猪要吃草的,幼儿的争论激发了又一个探索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提供材料的同时,更多地要为幼儿创设直观的、能与材料互动的、大的环境,以引发幼儿的主动探索,使幼儿在探索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
(三)集体活动中运用乡土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
集体活动是由教师预设的活动,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往往也会生存新的主题,那么在集体活动中如何利用乡土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呢?经过研究我们得出了这样的结论
1. 材料的提供注重多样性
例如:在集体活动“南瓜“中,教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南瓜,当幼儿看到这么多可爱、形态各异的南瓜时兴奋不已,都把南瓜抱在环里,幼儿马上议论开了,有的说我的南瓜是黄色的、有的说我的南瓜是绿色的、有的说我的南瓜圆圆的象灯笼,还有的说我的南瓜象枕头……,对于农村的幼儿来说,可能很多的家庭都种植了南瓜,但是一个家庭所种植的南瓜也只是一个品种,而幼儿平时吃的南瓜汤、南瓜饼也是经过加工之后的。材料的多样性,会强烈刺激幼儿的视觉,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促使幼儿主动探索。
2. 材料的提供注重代表性
例如:在集体活动“种子和果实”中,让幼儿品尝水果的环节中教师提供了“石榴、橘子、西瓜、龙眼、桃子六样水果,经过幼儿品尝后,幼儿发现有的水果中有很多的籽如:石榴、橘子、西瓜,而有的水果中只有一粒籽也叫核,幼儿对籽产生了兴趣,有幼儿说桃子的核可以种在泥土里的;对,核都可以种在泥土里做种子的:不对,我看见爷爷种西瓜时就用西瓜籽种的?幼儿的争论引发了新的主题―种子。由此可以看出,教师材料提供的巧妙可以激发幼儿的探索热情,拓宽幼儿的探索视野,达到幼儿主动探索的目的。
3. 材料的呈现应考虑时机的恰当性
为了能进一步研究如何使材料的提供更能激发幼儿的探索的主动性,我们将同一节预设活动,把相同的材料以不同的形式或不同时机呈现,进行多次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材料呈现的形式要注重留给幼儿足够的探索空间。如集体活动“种子和果实”中教师先呈现果实,再让幼儿探索果实里有什么?是怎么样的?所以幼儿的探索只限制于老师所提供的果实中的种子。第二次活动教师先把种子呈现给幼儿,让幼儿说说哪些水果中有籽,哪些水果中有核,幼儿的思维就显得非常的广泛,说出了很多有籽有核的水果,教学气氛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
4. 充分调动多种感官与材料的互动性
在预设活动中利用乡土材料,可以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关键是教师要充分利用乡土材料、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通过看、摸、闻、听、尝等多种形式与材料进行接触,从而加深认识、激发问题。如在中(一)班的预设活动“南瓜”中,让幼儿探索南瓜里面有什么?教师就把南瓜切开让幼儿观察,幼儿看到了南瓜籽、南瓜瓤、南瓜肉,而在中(三)班的预设活动“南瓜”中,教师把南瓜切开后就让幼儿自己用手去挖,去感觉、去发现南瓜里面有什么?有幼儿说:“老师我挖到南瓜籽了,有幼儿说:“老师南瓜的瓤摸上去很软的象面条,有幼儿说:“南瓜肉很硬的。”虽然幼儿双手沾满了南瓜瓤,但他们乐此不疲。所以教师在活动中,应尽量给予幼儿与材料互动的机会,。因为只有幼儿自己去感觉了、尝试了,他们才会发现更多、记忆也会更深刻。
(四)个体活动中利用乡土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
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探索型主题活动,是幼儿自发参与、自主学习、自由表达获得自身发展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幼儿时刻围绕着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在开展活动,所以每位孩子都是活动的主体,但幼儿间个体的差异性,致使幼儿的探索热点指向不同。在研究中我们发现乡土材料提供的合理性、恰当性、巧妙性更能有助于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使每位幼儿在探索活动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1. 材料的提供应满足幼儿多种探索需要
探索型主题活动最大的特点体现于幼儿是活动的主体,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需要自主地学习。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即使对于相同的材料或者在同一主题的开展中,幼儿的探索热点也是不同的。例如:阳春三月我们组织幼儿参观农民种植的暖棚,车子到达目的地,幼儿都象快乐的小鸟一样自由跑开了,有的幼儿直接来到了暖棚想看看里面有什么?有的幼儿则被大片美丽的油菜花吸引了,还有的则帮起了农民摘菜心,作为教师,我们更多地倾听着孩子的发现和提问,“老师,为什么要给这些番茄苗、茄子苗……搭棚”?“老师油菜花会不会结果实?”“老师,菜心能吃的,还可以掩咸菜了。”幼儿的发现引发了新的探索主题和热点,为了满足不同孩子的兴趣需要,深入探索,在农民们的帮助下,孩子们要来了种植苗,把一部分苗种植在幼儿和老师共同搭建的暖棚里,另一部分种植在室外,让幼儿通过自身的参与、体验,解答其中的疑问。对菜心感兴趣的幼儿亲自尝试了做咸菜的过程。当幼儿做完咸菜看到脸盆中碧绿的水时惊喜地说,老师这水还可以用它来烧卤蛋,于是幼儿又尝到了美味的菜卤蛋。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亲身实践、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探索活动中,教师为幼儿创设的环境材料更是激发幼儿自主探索的源泉和动力,使每个幼儿在探索活动中寻找到了体现自我的价值。特别是对于那些能力较弱的孩子,在探索中树立了信心,激发了动力。
2. 材料的提供应满足不同幼儿的探索需要
幼儿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探索活动中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不是老师所预见的。所以作为教师应更多地观察幼儿的外显动作和语言表达以及对材料的摆弄状况,分析出幼儿的需求,适时地提供幼儿能与之互动的材料包括探索所需要的辅助材料。例如在蚯蚓主题开展初期,区角活动中辰辰小朋友一直趴着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蚯蚓,一边还自言自语地说蚯蚓有嘴巴吗?于是我拿来了放大镜让他观察,经过多次的观察辰辰兴奋地大声喊:“老师,我发现蚯蚓的嘴巴了,蚯蚓的嘴巴翘起来的,爬起来来一伸一缩,顿时小朋友们都围上来,争着要看蚯蚓的嘴巴,有的幼儿说蚯蚓有嘴巴那它吃什么?蚯蚓有嘴巴那它有没有肛门?个别幼儿的探索热点后来也就成了我们全班幼儿探索的热点。适时地提供多种材料,就如同是“一位随时出现在孩子身边的教师”,既可以支持幼儿的探索,使他们能尽兴、尽情地探究他们想要知道的东西,又能对幼儿的主动探索活动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更能把个别幼儿的探索热点引发为全班的探索热点,使更多幼儿得到发展。
(五)一日活动中利用乡土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
1.创设幼儿能与材料互动的植物角
植物角是幼儿喜欢的角落,在这里幼儿可以饲养小动物、种植自己喜欢的花草树木,植物角也是引发和开展探索活动的重要基地。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时植物角中的材料并不能引起幼儿注意和互动。归纳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材料的品种不够丰富,未能激发幼儿对材料的兴趣;(二)幼儿喜欢重复做已做过的事,以求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三)不能将自己当前的探索活动与所提供的材料建立联系。当发生这样的情况时,教师首先要反思自己所提供的材料品种是否丰富、数量是否充足、摆放位置是否醒目、是否方便幼儿的观察、取用。其次要分析探索活动所处的情况,如果幼儿是在重复做已做过的事,教师应该以参与者的身份加入到他们的活动中,并通过自己与材料的互动,引发幼儿对材料的关注,如果是幼儿当前的探索未与材料建立联系时,教师则要用鼓励的语言进行暗示,打开他们的思路、推动他们深入探索。
2.创设会说话的材料环境
材料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桥梁,在探索活动中,对幼儿而言,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不只是从客体本身直接得到的,而更多的则是在与材料、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材料虽然是无声的,但是材料提供的巧妙能吸引幼儿的目光,引发幼儿的探索,使材料成为会说话的“活材料”。例如在中四班的植物角中教师先投放了两个大蒜,幼儿观察后也只对大蒜的外部特征产生兴趣。教师分析后把一个大蒜种植在泥土里,一个大蒜就放在盆子里,于是幼儿议论开了,大蒜会长大吗?有的说泥土里的大蒜会长大,盆子里的大蒜不会长大,那时正是清明时节,空气潮湿,几天后盆子里的大蒜也长出了蒜叶,于是幼儿感到非常奇怪,怎么没有土没有水大蒜也会长大呢?通过幼儿收集资料、询问后幼儿明白了潮湿的空气中也有水分,适合大蒜的生长,所以盆子中的大蒜也就长出叶子了。又例如大四班小朋友种植的小麦和大麦,老师故意把小麦、大麦种植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和树荫下,等小麦、大麦成熟长大后,幼儿发现树荫下的小麦和大麦明显矮小、颗粒也小。而阳光下的大麦和小麦长的粗壮高大,颗粒饱满,在不知不觉中幼儿又学到了新的知识。在探索活动中,教师的言行指导是“有形”的,幼儿可以直接理解,但材料是无声的,但他却是一种“无形”的指导和暗示。教师合理地创设环境材料,可以使“无形”的材料成为会说话的材料,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探索。
五、 研究成效:
课题开展一年来,我园始终紧紧围绕“开发乡土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这个主题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果,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合理开发和利用了乡土材料,激发了幼儿主动探索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幼儿学习的一切基础与动力。特别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兴趣的引发是非常重要的。以往的探索活动中,教师提供的材料往往没有考虑到农村孩子的特点,缺乏生活经验、使探索不能深入,家长也不能给予很好配合,通过对乡土材料的开发,充分利用了农村现有的自然资源,激发了幼儿探索的主动性。使探索活动更丰富、深入,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效果。
(二)课题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
在研究过程中,教师的观察能力、反思能力、整合能力得到了相应的提高,课题研究促使教师不断学习,充实了理论知识。不仅注重环境的创设和优化,而且重视研究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寻求新的途径来提高教学质量,特别在材料的选择和提供时,教师更能把握好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和兴趣需要。课题的开展对于老师们自身也是一次质的跨越,青年教师朱丹花感慨地说:“原来课题研究并不是我想的那样可望而不可及,只要认真做了,也能做好:”的确通过本课题的实施教师们对如何开展课题研究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这将为我们今后开展课题研究积累宝贵经验。
(三)教师教育观念得到根本转变
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有了很大的转变,既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协助者。而本课题又是利用乡土材,引发幼儿主题探索,所以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材料的创设者和活动的引导者,特别是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师更能把握幼儿的兴趣热点并能引导幼儿深入主题。教师在课题的交流中多次提到,环境材料的创设对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重要性。可见,教师已经能注重环境的创设,并能适时引导幼儿主动学习。
(四)推进了二期课改的实施
今年9月,幼儿园将全面实施新教材,这对我们老师来说无疑是一个挑战,而“探索型主题活动”是二期课改的重头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教师们不但转变了教育观念,而且通过理论学习对二期课改有了更多的认识,在实践操作中又积累了宝贵的教育教学经验,这将对今年实施新教材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充分利用了家庭资源、增进了家园互动
探索型活动中特别强调家长的参与和配合,农村家长对乡土材料非常熟悉和了解,在活动开展过程中,家长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乡土材料,而且也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正确的知识。课题的开展使农村的孩子更能关注身边的事物、形成了善于观察、乐于提问、主动探究的好习惯。而对于少数城镇幼儿,更是创设了让孩子与自然接触的机会和环境,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发挥了他们的主动性,使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同时家长的参与配合提高了家长对幼儿园教育现状的了解,增进了家园互动。
六、 讨论和思考 :
一年来,我们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是,研究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寻找问题,思考对策,才会有前进的动力,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
1. 研究过程中,教师积极性高,但缺乏深度,学习不够自觉,知识面不广。往往出现为课题研究而学习,存在要干什么学什么,对资料积累和分析不够重视。往往出现有行动无记录,研究痕迹缺损,对检测数据资料缺少保存意识,对数据的分析、处理不够重视等,这是我们今后研究工作需改进的重要方面。
2. 乡土材料的面很广,在材料的选择中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比较注重对农作物的利用开发而缺少对农村原始材料的开发研究。
3. 子课题的研究时,对在“集体活动中,利用乡土材料,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研究比较深入、系统,而在“个体化活动中,引发幼儿主动探索”的研究显得缺乏系统性,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
《学前教育信息与研究》(走进瑞吉欧专刊)2001、2
《瑞吉欧与中国幼儿教育改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陈鹤琴教育文集》 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