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要闻动态>图片新闻

历史文化记忆系列之民间手艺--“千层底”

发布日期: 2016-04-25 13:33:06 浏览次数: 字体:[ ]

在青城大集的缨子市上,有一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每逢农历二七,她都来赶集,摊前摆满了针头线脑、日用杂货,当然最招人喜爱的还是那些包含着浓浓乡情、由老人千针万线亲手缝制的“千层底”布鞋。在这里她摆了足有20年的摊儿。

她叫赵秀英,今年73岁,自打十几岁就跟着母亲做鞋、做针线近60年,至今仍坚持延用传统的方法做布鞋、在集上卖布鞋。她做的布鞋用农村的话说结实、“样子”。而且品种还多: 上到七、八十岁老人穿的“老虎吊”,下到月孩儿穿的“三寸鞋”,冬天穿的棉鞋,夏天穿的单鞋她都会做。什么方口鞋、骆驼鞍、松紧带、蜂窝鞋、虎头鞋,什么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什么黑的、红的、花的她样样拿手。

据赵秀英介绍,手工布鞋做工复杂、工序繁多,做一双鞋往往要费好几天工夫,要逢2000多个针脚,并且每一个针脚都得用手勒紧,针脚分布均匀。每双鞋的制作都要经过打袼褙、搓麻线、剪鞋样、剪底样、扩底子、纳鞋底、做鞋帮、绣猫眼、绱鞋等很多道工序,每个环节都要细心去做才能结实好看。大体分以下几个步骤:1、2、3……………….

手工“千层底”布鞋是中国传统女性文化的标志之一。至今大约有3000多年的历史。手工布鞋具有柔软舒适、透气吸湿等特性,深受中国百姓喜爱。改革开放以后,布鞋逐渐淡出了鞋类市场的主要舞台,但依旧保持着较强的生命力。特别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的观念趋向自然、健康,穿上一双老布鞋,成了很多现代青年男女追逐的时尚潮流。赵秀英,这个用大半生精力、坚持土法做“千层底”布鞋的老人,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是优秀母亲形象的代表,她做的布鞋合脚、轻快、舒适、耐穿,带着儿女们老家的味道,带着浓浓的乡愁。张维堂 摄影

摄影师简介:

张维堂,现供职于《今日高青》编辑部,为山东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人民摄影报》《支部生活》签约摄影师、山东图片库签约摄影师。二十多年来,张维堂一直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其作品屡见国内知名媒体或在各类大赛中获奖。淄博电视台-生活频道、城市之美栏目先后两次对其作了人物专访。

多年来,张维堂怀着对高青这片热土的炽热情感,先后创作了《大堰根儿》《梦里老家五合庄》《天高水清、飞鸟天堂》等系列作品,并利用两年多的时间挖掘整理《渐行渐远的高青老手艺》20余期,这些作品发表后,不仅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还引起了不少国家级媒体的广泛关注,对记忆乡愁、宣传高青留下了珍贵资料。

    郑重声明:未经本网站及作者允许不得转载或作他用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