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应急管理局
标题: 高青县防震减灾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索引号: 11370322MB28613308/2017-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17-12-01 发布机构: 高青县应急管理局

高青县防震减灾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发布日期:2017-12-01
  • 字号:
  • |
  • 打印

2016-2020年是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快速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的防震减灾事业要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五个高青”发展理念,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直接服务于全县发展稳定的总体战略,切实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能力。高青县属于山东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任务繁重,做好防震减灾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山东省防震减灾条例》的要求,为切实履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推动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推进全县防震减灾2020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防震减灾工作取得的成效

我县位于淄博市北部,地处我国东部最大的地震带—郯庐地震带西侧,东邻郯庐断裂带,境内地质构造复杂,断裂发育,近南北向的禹王山断裂和王母山断裂、北西向的益都—无棣断裂和张店—仁河断裂、北东东向的广饶—齐河断裂以及北东—北北东向的淄河断裂和上五井断裂在境内交汇成网,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条件。益都—无棣断裂从我县经过,这两条断裂是淄博市较大的两条深大断裂,历史上在这两条断裂附近即我县西部和东部共发生过35级左右地震。我县还处在诸城--惠民中强地震带上,该地震带一直作为省、市地震部门重点监视的区域。我县处于省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烈度Ⅶ度。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人口密度加大,园区产业集中,潜在地震灾害严重威胁着经济社会发展。

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十二五”期间,大力推进地震监测预报、震灾预防和地震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建设,实施了“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地震台站”、“地震小区划”、“经济开发区园区区域性地震安评”、“应急避难场所”等重点建设项目,全县的防震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一)防震减灾组织工作体制进一步健全

为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政府调整充实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防震减灾指挥协调机构,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防震减灾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二)地震监测能力明显提高

    高青测震台和强震台运行平稳,群测群防宏观观测点达到9个,收集地震前兆信息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三)建设工程纳入联合审批程序

2012年以来,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了基建联合审批程序,促进了建设项目的地震安评工作,从源头上改善了原有的震害防御的被动局面。

(四)地震应急救援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断加强,依托团县委及县公安、消防、交通、民政、卫生等部门组建了地震应急救援青年志愿者队伍,人数达600多人。应急指挥中心建成,综合指挥协调能力进一步加强。积极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能够容纳8万人的2处大型、多功能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管理运行进一步规范。

(五)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显著

深入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活动,利用大地震纪念日、科技活动周、防灾减灾日等有利时机,通过报纸、电视、网络、讲座等多种形式,积极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社会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防震避震、自救互救能力得到提高。第三中学、双语学校及中心路小学等3所学校被表彰命名为省级地震科普教育示范学校,实验中学、实验小学等8所学校被命名为市级地震科普教育示范学校。

“十二五”以来,我县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与防震减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相比还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县地震局人员配备较少,业务经费尚未落实,缺乏必要的观测设备和专业人员,严重制约了防震减灾工作的开展。

二是防震减灾行政执法工作非常薄弱,专业执法人员不足,执法力度有待加强。

三是社会公众麻痹侥幸心理普遍存在,全民防震减灾意识迫切需要加强。

四是地震观测网点建设薄弱,经费支持不足。

是对地震应急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全社会对地震的预防和应急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十三五”防震减灾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合理规划,以震情和震害预测结果为依据,紧紧围绕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及经济社会发展、资源环境保护等需要,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为根本宗旨,加强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意识,发展社会公益事业,努力提高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二)工作原则

1、树立全面的预防观。统筹地震群测群防、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工作措施,实现防震减灾工作协调发展。高度重视城市和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的同时,着力加强广大农村地区的抗震设防服务,推动实现城乡防震减灾能力均衡化。

2、依靠社会力量。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加强全社会防震减灾资源的有效整合和综合应用,充分发挥群测群防体系作用,不断壮大应急志愿者队伍,并引导其在地震科普宣传、应急救援等领域发挥更大作用。积极推进区域巨灾保险试点,支持商业保险参与巨灾保险体系建设。

3、突出示范带动。积极推进示范社区、示范学校、示范企业、示范农居等各类示范项目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项目,引进减震隔震技术,为城乡建设安全做好引导示范。

(三)总体目标

2020年,全县城乡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本地区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中心城区的防震减灾能力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三、“十三五”防震减灾工作的基本任务

(一)提高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能力

深入开展区域化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加大对工业园区和其它经济功能区的区域化地震安评的工作力度,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同时确保新建重大建设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依据评价结果确定并达到抗震设防要求。

(二)提高地震应急处置能力

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作用鲜明,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更加健全,地震紧急救援队伍建设继续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装备不断完善,应对强震巨灾的能力得到提高。

(三)提高公众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中小学生的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达到100%,省、市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达到30个,创建省、市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3个。建成12处室内应急避难场所。广泛开展社区、企业、乡村、机关的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社会民众掌握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和防震避震技能,科学应对地震谣传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有感地震发生时,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不发生人为伤害事件。进一步发展壮大地震救援志愿者队伍,总量超1000人。

四)提高震后救助恢复能力

不断完善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建设,救灾物资储备体系更加完善,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的生活救助和安置,3日内地震灾区社会秩序基本恢复。

 四、“十三五”防震减灾重点工作

(一)夯实防震减灾工作基础

     1、严格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监管。进一步完善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制度,切实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纳入基本建设审批程序,并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必备内容,严格前置把关。高度重视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严格新建、改建、扩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各环节审批程序和监管措施,确保工程抗震设防质量。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要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

2、进一步增强地震监测能力。依法保护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障地震监测设施安全可靠运行。

    3、加快推进地震信息共享。成立县级地震台网及监测综合办公室,配齐配强工作人员,进一步提高震情、灾情、防灾减灾等地震信息收集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县委县政府防灾减灾决策、经济建设、社会公众等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资源。

(二)增强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

1、强化群测群防工作。继续推进地震宏观异常测报网、地震灾情速报网、地震知识宣传网建设。在全县设立9个综合水井、动物观测点,加强对观测员的业务知识培训,保证观测资料按时上报、汇总。各镇和村庄(社区)确定1名地震灾情速报员。

2、提高农村抗震能力。大力推进农村民居地震安全工程,全面落实抗震设防措施,进一步加强政府投入,提升农村民居抗震设防能力。组织开展建筑工匠培训,普及建筑抗震知识,推广抗震技术标准,为农民建房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

3、推进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推进重点部门、重点行业地震应急预案编制和地震应急保障计划制定,细化应急准备措施。建立健全条块结合、结构完整、管理规范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提高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健全预案的备案、督查、评估和演练制度,定期进行地震应急检查,适时开展地震应急演练,促进各部门、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全面落实各项地震应急救灾措施。

4、切实做好地震应急准备。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健全完善伤员救治、灾民安置、疫情防控、工程抢险、气象保障、次生灾害防范等地震应急救援救助体系,确保震后救治及时、救援有力、救助到位。加强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地震应急保障能力和保通抢修能力建设,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的交通运输通达、电力供应充足、通信联络畅通。加强医疗救援保障能力建设,配齐配全急救设施设备、检测仪器和常用药品,确保在震后迅即进入灾区,开展伤员抢救、转运、治疗工作以及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推进应急避难场所标准化建设,促进学校、医院、影剧院、商场、酒店、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要配置紧急救生避险设备。按照布局科学、种类完备、数量合理、调拨迅速的要求,加强物资储备体系建设,完善跨部门、跨行业的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机制。

5、加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力度。扎实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医院、进农村的“六进”活动,继续搞好地震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规范示范学校管理;扩大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示范社区试点;逐步开展防震减灾示范企业试点;依托农村民居地震安全示范工程,进一步提高农村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把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纳入党校等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加大对领导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的宣传力度。新闻媒体应主动配合加强防震减灾公益宣传,开辟专栏,设置专题,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三)提升防震减灾社会管理水平

    1、做好重大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进一步理顺、规范建设工程地震安评联合审批程序,新建超限高层、大型公共建筑、生命线工程、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严格依法开展地震安全性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严格审定抗震设防要求,确保重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

    2、加强地震次生灾害防治。开展病险水库、重点堤防、地震地质灾害和其他地震次生灾害源的排查,做好普查登记,落实除险加固和应急抢险抢修等防范措施,确保地震安全。

    3、完善地震信息报道、新闻发布制度和机制。加强正面宣传和舆论引导,健全政府应对重大地震灾害事件的新闻发布制度,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有序开放、有效管理的原则,发挥主流媒体、政府网站的作用,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准确发布震情灾情信息,稳定社会。

(四)加强防震减灾重点项目建设

2、完善县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建设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中心,与省、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联网,达到省市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要求。逐步完善县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应急基础数据库、应急快速响应、应急指挥辅助决策、应急指挥管理等功能,进一步完善县内抗震救灾组织体系和应急救援能力建设。

3、地震群测群防网络建设落实群测群防人员补助经费,稳定观测人员队伍,利用互联网优势,借助微信、微博等平台加强业务指导,确保观测数据的连续性、时效性和可靠性。  

4、“12322”防震减灾服务热线建设配备专人和相关设备,确保热线24小时开通,充分发挥其服务政府决策、社会公众的功能。

5、抓好地震小区划成果的转化和使用,加强区域化地震安全评价工作。根据省、市地震部门要求,因地制宜的抓好小区划成果的转化及应用,完成经济开发区和台湾工业园区的区域化地震安评工作。

五、“十三五”防震减灾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体制机制。发挥县防震减灾领导小组的作用,切实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充实县地震工作机构人员。强化部门责任落实,努力形成各部门分工合作、有利于发挥整体综合优势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

(二)坚持经济建设与防震减灾一起抓。充分运用地震小区划成果,在城镇建设、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确保各类建筑和工程的地震安全。

    三)坚持依法管理,有效实施监管。强化科技部门社会管理职责,坚持依法行政,有序推进防震减灾工作,有效提高应对地震灾害的能力。

    (四)完善投入机制,保障持续发展。建立健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防震减灾需求,以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保证地震监测系统正常运转和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宣传教育等工作的开展.并优先安排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涉及民众地震安全的重点建设项目。

(五)加强宣传教育,构建安全文化。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作用,在社会广泛深入地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普及防灾、避险、自救、互救及应急处置知识,提高全社会的安全意识。鼓励和支持社会民众的积极性,培育和发展社会公益组织和志愿者团体参与防震减灾工作。

(六)落实考核机制,确保规划实施。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全社会共同的义务,更是政府的重要责任。各级各部门要明确责任,切实履行职责,加大工作力度,逐项落实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加强督促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解决,将建设任务完成情况与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结合起来,确保规划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