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于多措并举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的建议》的答复(县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第10号提案)
县政协十五届二次会议
10
建议人: 杜洪滨
主办单位: 高青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答复时间: 2023-06-20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杜洪滨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多措并举巩固壮大实体经济的建议”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县高度重视工业企业培育壮大工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大力推动要素资源向工业企业集聚倾斜,我县工业企业体量持续扩大,骨干企业引领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作为工业强县建设的牵头部门,下一步我们将全力发挥好职能作用,力争用2-3年的时间推动工业经济实现新的突破。

(一)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2023年计划出台《高青县关于2023年开展工业企业梯度培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内容,发挥政策正向引导作用,健全优质工业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进一步做好工业企业分层分类分级指导工作,按照“抓大扶中育小”的总体思路,针对我县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类型工业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强化要素保障,在落实省市级扶持政策基础上,突出县级奖补资金引导作用,实现工业经济精彩开局、稳健向上。

(二)加大优势企业支持力度。将具有持续经营能力、主营业务突出、有较好的成长性,在全国范围内市场占有率超过30%的企业,国家省市级“专精特新”企业,省市级“瞪羚企业”,对县级财政贡献达到500万元以上的企业,县“双十强”企业等纳入“白名单”管理,在政策需求、资金扶持、用地用能、申报培训等多方面予以重点支持,最大限度地帮助企业稳住生产经营,培优培强重点企业发展支柱,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三)全力开展助企纾困。深入开展“服务企业·伴企成长”活动,32名县领导、14名县直部门主要负责人、53名专员深入服务149家企业,筛选10家骨干企业实行“一企一专员”,对县内重点工业企业全覆盖,定期开展入企调研帮扶,全方位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全面发挥“伴企通”信息化工作平台效能,将政策管理、问题管理、企业走访、维护企业安宁等重点工作内容集成化管理,智能化、高效化、便捷化开展企业帮扶,深度提升服务效能,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高青县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3年6月20日

背景: 实体经济是经济运行的主体,兴经济关键要强实体。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做大经济总量。特别是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推动科技、人才、金融等要素资源向实体经济集聚,为实体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能。 存在的问题: 我县实体经济面临的发展形势依然严峻:一是经营压力增大。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运营成本刚性上涨,市场需求持续减弱,挤压了企业利润空间。二是金融压力增大。中小型企业逾期贷款急剧增加,局部金融风险仍然存在,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三是产业结构变形。以金融资产、房地产投资替代实体经济投资的“投资替代”现象突出,企业家专心致志干实体和转型升级的积极性不足,存在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企业“弃实投虚”的现象,等等。 建议: 一 、加大政策扶持。一是深化减税降费。建议强化实施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实现减税与退税并举;延续实施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降费政策,并提高减免幅度、扩大适用范围。二是平衡人工成本。积极落实国家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工伤保险费率政策,对不裁员、少裁员的企业,实施普惠性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提高返还比例。三是稳控能源成本。继续做好能源保供稳价工作,保障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用电。 二、 强化金融支持。一是引导和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推动首贷、信用贷、无还本续贷增量扩面,提高金融发展的普惠性和覆盖面,“扶持一个产业龙头、带动一个产业集群”,让企业家们集中精力、集中资金在专业领域做精产品、做大市场、做宽就业。特别是对国家重点扶植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旧改等民生项目,发挥政策性银行的导向引领作用,进行特殊信贷支持,在存款准备金、再贷款等方面采取差别化的支持政策。二是建立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做大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规模,建立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融资担保公司合作机制,扩大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业务的规模并保持较低的费率水平。三是加快建立倒贷资金蓄水池。帮助企业进行倒贷,减少“过桥”资金费用,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引导金融机构提高中长期贷款比例,清理不必要的收费“通道”,减轻企业负担。 三、 增强主体加持。一是增强小微企业加持。进一步加大对个体工商户纾困发展力度,不断增加市场主体数量,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实施“个转企”工程,优化奖补政策,梯次培育工业企业从“个体工商户”到“小升规”再到“专精特新”发展,提高企业“升规纳统”和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的积极性。二是增强“专精特新”企业加持。建议政府相关部门对重点企业采取重点关注的方式,将支持企业进 行技术改造、立项等政策落实到位,采取“ 一企一策”的方式,帮助企业不断提高创新和研发能力,把督导企业的技术研发列为常态工作,推动从源头上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