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关于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的建议》的答复(县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第061号提案)
县政协十五届四次会议
061
建议人: 李长浩
主办单位: 高青县文化和旅游局
答复时间: 2025-06-23
  • 答复内容
  • 建议内容

李长浩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坚持以农文旅融合产业作为发展目标,依托黄河生态资源,提升打造刘春村鑫燚院居民宿、黄河楼民宿,提升旅游路两侧墙面彩绘,同时用活新媒体平台,指导推出一批以杨怀兵为首“网红村书记”,走出一条以“直播引流——休闲采摘——主题农庄——特色民宿”为特色的黄河之畔乡村休闲旅游集聚区。虽然乡村休闲旅游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距离委员的期望还有较大距离。

针对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不足,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推进。一是加强规划布局。依托黄河温泉省级旅游度假区创建契机,整合黄河、湿地资源,丰富业态、提升基础设施,整合区域资源形成发展合力;对我县文旅产业进行梳理,对各镇(街道)文旅资源进行整合,根据现有特色产业更新高青旅游地图,根据季节特色适时推出特色主题旅游线路,实现资源互补;鼓励各镇(街道)进行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积极培育精品采摘、农林观光等业态,进一步丰富休闲旅游业态。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加大项目招引力度,与浙江美居文旅就露营地落地景区的可行性进行会谈。同时,邀请文旅专家来我县指导旅游区创建工作,实现度假区全范围的基础设施提升改造。发挥助农电商直播基地带动作用,鼓励各休闲旅游业态参与电商直播互动,发挥流量带动效应,支持我县各类休闲旅游IP打造。三是强化监督管理。加强对休闲农业企业的监督管理,积极开展现场调研活动,组织参加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及相关赛事活动,进一步督促旅游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蓑衣樊创新打造“老刘大锅菜”文旅IP,开发浑水摸鱼、假日渔夫、清水小龙虾、湿地赏莲采荷、湿地迷宫等乡村体验游特色项目,实现了流量带动乡村旅游业态发展的良好效应。

 

 

 高青县文化和旅游局

 2025年6月23日

背景: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富民工程。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亲近自然、愉悦身心、释放压力的休闲需求日益强烈。发展近距离、短时间、形式多样的“农家乐”、“休闲农业园区”、“休闲农庄”等集观光、休闲、度假、植物认知、农牧林业科普、农事体验一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对于我县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村运输、餐饮、住宿、商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建设,提升农业服务功能和城市品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县生态良好,农业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日渐成熟。 存在的问题: 1、开发建设不充分、不规范。有些村镇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规划和统筹,各类资源整合发掘和利用不足。旅游活动单一,也缺乏必要的服务。一些乡村道路、停车场、公共厕所、住宿地及其他必要的公共设施过于简陋,唤不起游客的“乡愁”,达不到游客对乡土文化的期望值。 2、档次较低,旅游项目缺乏特色。目前经营的休闲农业多以自然风光、农产品采摘吸引游客,在农业开发上深度不够,基经营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导致有果蔬采摘观光,却没有游乐项目;有自然风光,却缺少文化底蕴,项目的同质性使旅游点间可以轻易替代。 3、景点分散且知名度不够。农业休闲旅游整体上是一种小而散的自由发展状态。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各村镇,彼此间缺少合作,且旅游资源的等级不高,知名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较少,这也成为发展的“瓶颈”。 4、休闲农业员工总体素质不高。主要以本地农业务工人员为主,素质参差不齐,在经营服务、开拓创新、管理上员工素质有待进一步学习、培训,工作行为和服务意识应适应发展需要。 建议: 1、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指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科学制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规范利用和整合休闲农业资源,谋划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良性发展。加强对外宣传力度。为休闲农业企业在招商引资、形象宣传、经验推广等各方面搭建平台,提供信息、营销等方面服务。利用报刊、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渠道,宣传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方针政策、典型事例和经验,宣传休闲农业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3、统筹科学规划,合理分布产业格局。对我县的自然景观、农业资源,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等进行调查研究,根据区位特点和资源禀赋,优化产业布局,做到点线面结合,大中小配套,实现主体突出,功能互补、有序发展的良好局面。 4、强化对休闲农业企业的监管,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休闲农业企业正规化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规范建设从业人员行为,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和可持续发展。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休闲农业快速发展。在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项目、镇村改造项目、生态农业发展项目、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等支农资金上要向休闲农业发展领域倾斜,综合运用贷款贴息、补贴和奖励等多种方式支持休闲农业发展。休闲农业用地应当符合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鼓励农民自办或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以租赁、入股等形式流转给休闲农业企业。加快乡村旅游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乡村旅游配套程度和综合服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