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发展和改革局
标题: 高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索引号: 11370322004433022G/2011-None 文号:
发文日期: 2011-03-01 发布机构: 高青县发改局

高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2011-03-01
  • 字号:
  • |
  • 打印

     目    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1

(一)“十一五”规划时期发展成就 1

(二)“十二五”规划时期发展环境 8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9

(三)总体要求 9

(四)发展目标 10

第三章 空间布局 15

(五)加快“一区两园”建设,引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15

(六)着力打造九个精品农业片区,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17

第四章 基础设施 18

(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 18

(八)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水利保障体系 19

(九)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安全 20

(十)促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21

第五章 产业转型 21

(十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黄河三角洲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基地 22

(十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26

(十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区域经济产业层次 29

(十四)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打造黄河三角洲温泉养生文化产业基地 32

第六章 城镇建设 34

(十五)突出中心城区建设,打造对周边有吸引力的城市 34

(十六)加快小城镇建设,构筑县域发展多点支撑 35

第七章 新农村建设 36

(十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显著提高农民收入 36

(十八)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整体面貌 37

(十九)增强中心村的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37

(二十)提高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创新农村民主管理体制 37

(二十一)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建立以城带乡长效发展机制 38

第八章 资源环境 38

(二十二)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和构建,进一步放大生态优势 38

(二十三)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逐步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39

(二十四)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39

(二十五)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40

第九章 科教兴县 40

(二十六)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0

(二十七)优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各类教育 41

(二十八)加快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智力支撑 41

第十章 民生工程 42

(二十九)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42

(三十)加大公共文体设施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42

(三十一)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构建完善卫生服务网络 42

(三十二)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 43

(三十三)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平安和谐”新高青 43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44

(三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规划实施 44

(三十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 44

(三十六)积极推进区域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45

(三十七)建立规划评估修订机制,提高科学化水平 45

 

附录 46

 

高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高青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根据省、市“十二五”规划总体部署和高青县发展的现实基础编制,是县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纲要》确定了全县2011~2015年奋斗目标和战略任务,是全县人民落实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指南。《纲要》也是全县编制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有关政策的依据。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规划时期发展成就

过去的五年,是高青县经济社会发生重大变化,取得非凡成就的五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外发展环境的不断变化,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推进由农业县向工业县重大转变”的战略目标,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实施、财政省直管县和市委、市政府“举全市之力突破高青”的大好机遇,抢占先机、积极应对挑战、开拓创新、扎实苦干,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五年来,我县先后被认定为中国棉纺织名城、全国金融生态县、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山东省园林城市、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县等品牌和荣誉称号,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为“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全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预期目标。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117亿元,年均增长15.4%;全县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2018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6.02亿元,年均增长21%;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03亿元,年均增长18.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94.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倍。                                                                                                                                                                                                                                                                                                                                                                                                                                                                                                                                                                                                                                                                                                                                                                            

2.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结构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21.5:49.6:28.9调整为2010年的15:52.9:32.1,五年间第一产业占比下降了6.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上升3.3和3.2个百分点,由农业县向工业县转变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

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加快。2010年农业增加值达到 17.6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6.5%;全年粮食总产49.8万吨,年均增长11.5%。全县肉牛存栏9.8万头,奶牛存栏3.1万头,肉鸭出栏1500万只。各种规模化畜牧小区发展到146个,畜牧业产值占到农业总产值的30%以上,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水产养殖面积发展到4.1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8.5%。拥有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9家,21个农产品通过有机产品认证,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到73家。“高青大米” 、“高青西瓜”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高青大米”由农凯米业实施品牌和市场运作,实现与香港“五丰行”的合作,成功进入香港市场。布莱凯特优质肉牛新种质繁育开发自主创新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定名为“山东黑牛”,成为国内唯一一个通过种质鉴定的高档肉牛新品种,“山东黑牛”商标通过国家商标局注册,10万头山东黑牛发展规划通过省黄河三角洲建设办公室审定,全面推进实施。以布莱凯特、大地肉牛、龙大畜禽等龙头企业为带动,肉牛、奶牛、肉鸭三大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上下按照“加快推进由农业县向工业县重大转变”的总体部署,着力推进骨干企业膨胀和优势产业集群建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2005年的93家发展到2010年的145家。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利润分别达到192.2亿元、24.6亿元和13.6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2倍、6.8倍和9.7倍。销售收入过亿元、利税过千万元企业达到56家和37家,分别比2005年增加38家和28家。5家企业跻身全市工业百强。扳倒井、兰骏、侨牌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相继实施了鲁群20万锭纺纱扩产、扳倒井优质粮食酒、青苑纸业6万吨杨木浆及浆纸配套、鲁明石油开发、流云搬迁扩产、泰维15万吨/年润滑油、富欣生物L-乳酸一期、生物质发电、液化气芳构等一大批重点工业项目并建成投入运营,完成工业总投资10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1倍。5亿平米电子基布、年产5万吨无缝钢管及2万吨大口径钢管、汽轮机及辅机制造、年产1万吨高档植物羊皮纸等一批项目签约并相继落地。万众节能、方中化工2个项目列入国家创新基金支持计划。工业经济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服务业所占比重稳步上升。“十一五”期间,服务业增加值占全部GDP比重由28.9%上升为32.1%,五年提高3.2个百分点。建成了王府井商业城、华盛商厦、中联商厦、兴隆大观园商业街、苏州街、家得利商场等一批商贸设施,房地产开发、餐饮娱乐、商贸流通、金融通信、社区服务等第三产业经营规模和效益大幅提升。高青的温泉品质可与日本箱根温泉相媲美,地热开发进入商业运作阶段,大芦湖温泉度假村、维钠锶温泉酒店等项目进展顺利。加强政银企合作,创新金融服务,“十一五”时期县内融资性担保公司发展到6家,其中北威能源投资担保公司注册资本金达到1亿元。相继完成工行升格和齐商银行入驻。2010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69.8亿元、48.2亿元,分别比2005年末增加38.5 亿元和20.4亿元,存贷款总量和增量均创历史最好水平,被授予全国金融生态县。全县累计销售“家电下乡”补贴电器32000件(台),实现销售额8000余万元,财政补贴达1000余万元。

3.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十一五”时期,全县共安排年度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重点建设项目136个,涉及工业、农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规划总投资117.4亿元,实际完成投资88.7亿元,有效拉动了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突出大项目带动,鲁群纺织、德元制革、扳倒井优质粮食酒、大鸿制釉、五湖陶瓷、通威肉鸭、泰维润滑油、稳昇纺织、惠青黄河公路大桥、220KV输变电及配套工程、黄河标准化堤防、第二污水处理厂、北支新河综合治理、王府井商业城、官庄城中村改造等一大批项目实施并竣工投入使用。高淄路高青段工程、西南绕城线和东外环相继建成通车。完成县道李中路改造,改造农村道路351公里,彻底解决最后28个村不通公路的问题,提前一年在全市率先实现村村通。芦湖公园建设、初中进城工程、两大灌区节水改造项目、县医院病房楼建设、城市绿化及综合整治工程、农村饮水安全等一大批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建成。“十一五”时期全县基础设施投资累计完成33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4倍。

4. 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调整优化县城总体规划,县城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率为55%。高标准组织实施了芦湖路、青城路、高苑路西延、文化路改造、田镇大街、老张田路城区段等20多项城市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城市环线建设和环城水系构建,县城框架拉大到50平方公里,城市生态环境和功能大幅提升。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3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7.5万人。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增加绿化面积45.5万平方米,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 36%,被省政府命名为“山东省园林城市”并获得全国“改善人居环境范例县”称号。按照平原水库、污染治理、生态构建三位一体的原则,实施北支新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千乘湖生态文化园被命名为国家水利风景区和AAA级旅游景区。加快东部新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开建了芦湖小区、银岭世家、齐林家园、官庄千乘园小区、御泉香墅小区等一批档次高、规模大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以及王府井商业城、苏州街、兴隆大观园、大芦湖温泉度假村等商贸服务业项目。积极推进“两区三村”改造, 投资7000余万元完成三联、饮食服务公司棚户区改造面积3.7万平方米;投资1.05亿元完成民主街、官庄村城中村改造面积6.4万平方米;投资1.09亿元完成魏堡、苗家等13个城郊村改造面积10.8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595户。

5.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积极推进黄河大堤百里绿色长廊建设和林带林网绿化,全县速生丰产林面积达到32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8.5%。把“土小”企业治理和土地违法集中整治结合起来,关闭取缔非法生产企业95家。全县SO2和COD排放量完成“十一五”控制目标,万元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4%。加大主要污染企业、污染源治理力度,污染物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大气环境实现根本性好转,全县空气质量Ⅱ级以上天数逐年增加,优良率达到70%以上。完善污水管网和雨污分流工程,加大排污企业治污力度,建成绿环水务、南岳水务2家污水处理厂,环保投入近1.5亿元,处理能力实现8万吨/日,全县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100%,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控制在省、市排放标准内。先后荣获“山东省环境保护先进单位”、市“碧水蓝天行动计划先进集体”、“生态市创建先进单位”等称号。

6.科技支撑作用明显。深入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加强产学研合作,着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期间,我县共列入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54项,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6项,获得市级以上科技奖励13项。共建成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家,企业技术中心3家,授权专利137件,其中4件发明专利授权。建成4家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12个。扳倒井集团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侨牌集团、丽村生物科技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扳倒井、富欣生物、耀微玻璃等15家企业列入全市上市后备资源企业。大地肉牛和耀微玻璃在天交所挂牌,布莱凯特在齐鲁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富欣生物、丽村生物科技、万众节能被市政府列入首批创新成长型企业。全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33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2.16%。我县成功列入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7.对外开放不断深化。坚持把优化环境、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着力做好对上争取和对外开放工作。一是招商引资成果丰硕。连续成功举办百名客商进高青、台湾香港深圳招商会、企业上市推介会等集中招商活动,积极开展产业招商、产权招商和以商招商,实施开门招商和优化选商。“十一五”时期累计引进县外资金76.7亿元。泰维润滑油、稳昇纺织、鲁群高档服装、德元制革、耀微玻璃等一批招商项目建成投产;液化气芳构、年产5万吨无缝钢管及2万吨大口径钢管、汽轮机及辅机制造、年产1万吨高档植物羊皮纸、钜创增资、电子基布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签约并落地,一批招商引资企业成长为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二是对上争取支持工作实现新突破。市委三次召开“突破高青”工作常委扩大会议,经济管理权限进一步扩大,各项突高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对上争取支持工作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达成共识,与国家和省市部门的联系不断增强,形成全县上下齐抓共管的有效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到一大批政府投资和财政支持项目,累计落实到位各类扶持资金21.16亿元。三是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高青县累计完成进出口额87152万美元,年均增长28%,其中,出口55855万美元,年均增长24.5%。进出口实绩企业达到27家。四是利用外资工作卓有成效。“十一五”期间,高青县累计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0家,引进了大鸿制釉、富欣生物科技、稳昇纺织等总投资过千万美元的大项目,实际利用外资9730万美元。淄博钜创纺织品有限公司先后进行了三次增资,增资额共计5700万美元,注册资本达到8680万美元。五是“走出去”战略实现突破性进展。山东丽村热电有限公司在泰国和印尼累计工程合同额1800万美元,实际完成营业额400万美元。淄博联恒纺织有限公司在柬埔寨协议境外投资额538万美元。山东德元制革有限公司在香港投资设立营销机构。六是发展平台建设成效显著。加快县经济开发区、宏远石化产业园、台湾工业园“一区两园”建设。高青经济开发区升格为省级经济开发区,建成区面积达到6平方公里,入驻项目53个,累计投资65.6亿元,评为“中国十大最佳投资环境开发区”。我县评为“山东省投资环境十佳县市”。高城项目区被命名为“台湾工业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被省政府表彰为对台招商标兵。七是各项生产建设和公共事业用地得到有效保障。“一区两园”及交通、城建、油田开发等基础设施与能源项目用地得到全力保障,“十一五”期间共办理农转用地及征收用地1.26万亩。

8.民生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一是教育方面。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巩固,“十一五”期间教育经费总投入年均增长20%,在巩固完善乡镇教师工资纳入县财政预算并统筹发放的基础上,2010年中小学教师人均月工资比2005年提高770元。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分别由2005年的210元和300元提高到2010年的500元和700元。各项教育惠民政策落实到位,全部免除农村中小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落实农村义务教育贫困住宿生生活补助金、职业学校救助金、普通高中助学金、大学生助学贷款等共计2000余万元,资助学生3万人次。投资3亿元实施初中进城、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新扩建高青三中、高青四中,改扩建高青一中、县中心路小学,对3处职业学校整合,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累计消除危房5.1万平方米,课堂教学改革走在全市前列,教育教学质量大幅提升,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扩大。二是卫生方面。“十一五”期间,投资2200万元完成1.1万平方米的县人民医院新病房楼建设。全县9处镇级卫生院改貌任务全部完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民参合人数到达30.85万人,乡村覆盖率达到100%。严格落实计划生育人口目标责任制,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加强食品药品监管,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得到切实保障。三是文化体育方面。陈庄西周古城遗址发掘取得重大发现,填补了西周齐文化考古空白,被评为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实施了广播电视升级工程。完成县人民剧院改造、乍启典艺术博物馆和扳倒井酒文化博物馆建设。拥有高标准门球场110个,群众性体育健身运动蓬勃发展。四是社会保障方面。实施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低保覆盖面和补助标准有了较大提升。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在全县推开。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纳入了省级统筹,基本医疗纳入了市级统筹,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失业人员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率继续保持了100%,“两个确保”巩固率达100%。“十一五”时期新增就业、再就业年均50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兑付家电下乡、汽车摩托车下乡财政性补贴855万元,带动农村家电和汽车摩托车消费6756万元。完成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595户,新建新型农村社区10处。发放城乡低保金、城镇困难家庭供暖补贴、廉租房货币补贴等1069万元,首期600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工程交付使用。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6798元和15535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分别增长12.1%和14.1%。五是社会建设方面。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被表彰为山东省平安畅通模范县。高度重视信访稳定工作,大力推进治安安民工程,加大矛盾纠纷调处力度,加强应急管理,被市委、市政府表彰为平安建设先进县。人事、统计、信访、司法、民政、妇女儿童、残联、科普、档案、人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二)“十二五”规划时期发展环境

“十二五”规划时期是我县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主线,发挥并放大优势,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机遇之一: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成为国际社会普遍追求的发展模式,将有利于高青生态环境优势的发挥和经济结构的转型。国际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正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同时我国工业化进入战略转型期,低碳产业、环保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成为国家产业政策支持的重点。国内外经济发展新趋势将有利于高青放大生态资源优势,以“一区两园”为重要平台,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重点,积极构建投入产出率高、环境代价低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机遇之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进入国家战略,为高青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济南—东营城际轻轨过境高青、寿光—邹平铁路高青支线列入规划,黄河三角洲大开发规划中的港口、机场也将辐射带动高青,地理区位优势不断增强。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淄博低碳与循环经济试验示范园、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基地、节能环保与新材料产业基地、温泉养生文化产业基地的“一园三基地”总体布局和发展定位,既能够充分挖掘高青的特色与优势,又能够争取国家和省、市在土地利用、财税、金融政策和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园区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将有力推动高青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快车道。

——机遇之三:高青县被纳入省财政直管县试点范围,有利于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和获得在资金、技术、项目、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国家和山东省正在大力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实行扩权强县,加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的能力。成为省财政直管试点县将有利于高青形成对市、对省双重对上争取渠道,对高青重大项目立项、专属政策争取都具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强高青的统筹发展能力。

——机遇之四:高青被纳入山东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大县建设,有利于规划建设一批农业开发项目和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目标。加快“千亿斤粮食”产能大县建设,有利于高青稳定粮食种植面积,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争取一批农业科技开发项目,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和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高青县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着很多差距,如基础设施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产业结构的任务比较艰巨,城镇体系和产业布局有待于进一步优化,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等等。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全县上下要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正确面对和努力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确保“十二五”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三)总体要求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县为目标,紧紧抓住高青列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财政省直管县的重大机遇,坚持内涵与外延发展并重,突出结构调整,突出城乡统筹,突出改善民生,突出生态文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高青由农业县向工业县的重大转变,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高青。

在工作指导原则上,坚持做到“一个理念、一条路径、一个动力、一个根本”。

——贯穿生态立县的发展理念,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促进经济转型,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广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加快新能源开发,推进低碳排放技术的应用,合理确定不同功能区开发强度,实行产业集中布局。加强路域绿化和防护林建设,保护和修复湿地生态,严格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着力打造生态经济体系,推动经济社会向低碳化转型。

——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和城乡统筹的发展路径,引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坚持内涵外延并重,扩量提质并举,着力扩大有效投入,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植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着力构建比较优势明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统筹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加快城镇化进城,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区域合作,加快高青融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改革创新与全方位开放增强县域发展的活力与支撑,主动有为地参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对接半岛制造业基地和环渤海经济圈,主动承接省内外、国内外先进产业转移,提高产业分工协助能力。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着力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企业。着力推进思路创新、工作创新、机制创新,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破解难题,加快发展。

——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满足人民需求为根本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居民。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扩大公共服务覆盖范围,完善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富民与强县的有机统一。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和社会主要发展目标概括为“一二三四五”。

——一个经济目标。按照全面建设殷实小康社会的要求,加快推进富裕高青建设,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的基础上,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4200元,地方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2亿元,五年累计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500亿元以上。

——二个发展转型。(1)产业结构由资源型和初加工型向精深加工和创新型转型。“十二五”末,一、二、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8:54:3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0%,经济发展的内生力显著增强。(2)社会结构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化转型。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15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五年累计向城镇转移劳动力35000人,初步形成以城带乡、城乡联动发展新格局。

——三个产业基地。(1)黄河三角洲节能环保与新材料产业基地。依托富欣生物科技、谦津电子、万众节能、大运风磁浮磁动风力发电等科技型企业和项目,着力培植L-乳酸聚乳酸、电子基布、节能润滑剂等新兴产业,规划建设国际低碳技术与投资试验示范园,将高青建设成为黄河三角洲有重要影响的节能环保与新材料产业基地。(2)黄河三角洲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基地。在稳定发展粮棉生产的同时,重点扶持黑牛、奶牛、肉鸭、水产、果蔬等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农业优质机械装备水平、标准化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层次,加快发展生物育种、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和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生物农业产业,把我县建设成为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品牌农业大县、畜牧强县和黄河三角洲生态农业示范县。(3)黄河三角洲温泉养生文化产业基地。切实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温泉地热和生态优势,加快大芦湖温泉度假村、维钠·锶温泉酒店、黄河百里生态观光带、都市观光农业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开发陈庄西周古城遗址、扳倒井等历史人文资源,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叫响太公封地、温泉圣地品牌,努力将我县温泉养生文化产业打造成为黄河三角洲经济区的个性产业和区域名片。

——四个支撑体系。(1)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扎实推进生态县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和消费模式向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转变。2015年,万元GDP能耗、万元GDP化学需氧量(COD)、万元GDP二氧化硫(SO2)排放量比2010年有显著降低并完成省市控制目标,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林木覆盖率达到30%。(2)区域融合发展与平台要素支撑能力显著增强。积极融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建设,高水平推进“一园三基地”建设,在大的区域发展战略与布局中形成高青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坚持人口向城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完善提升县经济开发区、宏远石化产业园、台湾工业园规划布局与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入园项目的投资规模和科技含量,使园区经济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3)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山东黑牛、新材料、新能源等主导产业的骨干企业建立起技术研发中心。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能力明显增强,建立起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公共技术支持平台,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配套能力和专业化生产的技术水平逐步提高。(4)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大力加强交通、电力、通讯、供水、供气、治污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的保障能力。“十二五”末,实现境内干线公路、危桥全面改造,积极推进轻轨、铁路和高速公路建设。加快马扎子、刘春家灌区等重要水利设施改造。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互联网普及率15%。

——五个显著提高。(1)人民收入显著提高。着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努力做到经济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2%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460元。(2)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更趋合理,形成一批对县域经济发展有重要支撑作用的骨干企业和优势产业,搭建起具有高青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县域实力、竞争力显著提升。(3)财政收入与社会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培植壮大地方骨干优势财源企业,形成对财政税收的有效支撑,确保财政税收的稳定增长。社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显著加快,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4)城市品位与开放度显著提高。城市生态宜居环境、创业环境显著改善,综合服务功能显著提升,推进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着力打造对周边有吸引力的城市。对外合作水平和开放度显著提高,进出口总额达到3.8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亿美元以上。(5)社会和谐安定程度显著提高。社会管理不断完善,社会建设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安居乐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人民群众对社会稳定的放心满意程度和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平安和谐高青建设向更高层次迈进。

 

第三章 空间布局

我县总体上列入山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的重点开发区域,为“十二五”乃至更长时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要按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发展潜力,强化主体功能区产业构建和布局,促进形成主体功能清晰、发展导向明确、开发秩序规范的区域发展格局。

(五)加快“一区两园”建设,引领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按照项目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集聚的原则,加强要素供给与整合,优化产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加大高青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力度,强化山东(台湾)工业园、宏远石化产业园的协同发展,以“一区两园”建设为重点,构建县域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坚持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原则,积极引导劳动密集型、加工型、协作型、服务型产业向城镇工业功能区集中,增强镇域经济发展实力,形成对县域经济的多点支撑。

——经济开发区。依靠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循环经济为支撑,增强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嫁接与应用,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术等低碳环保产业。“十二五”末,开发区建成区面积发展到17平方公里左右,经济总量占到全县工业经济总量的60%以上,积极争取升格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完善开发区空间布局,规划建设一批区中园。开发区空间结构布局按照“二轴(黄河路、东外环路)、四带(北支新河等4条滨水景观带)、五片(5个功能片区)”规划,沿潍高路两翼展开。整合经济开发区、宏远石化产业园、现代物流园专业园区功能,形成功能齐全、产业分工明确、绿色分隔环抱、片区有机联系的开发区建设新格局。按照产业功能分区发展要求,建成5处功能齐全,设施配套完善的工业园区。以宏远石化、泰潍润滑油等企业为依托,重点引进高技术含量、低污染的精细化工企业,建设石油化工产业园区;以渤海活塞、奥美动力、卓远机械等为依托,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区;以万众节能、大运风风电等项目为依托,发展无污染、低碳环保的循环经济产业,建设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以扳倒井L乳酸聚乳酸、侨牌医疗器械、谦津电子基布为依托,发展高端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产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改造提升纺织、陶瓷、皮革制造等传统产业,建设传统优势产业园区。(2)统筹产业发展,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按照“功能分区明确,产业集聚发展”的原则,优先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节能环保新材料、医疗设备、高档纺织、电子零部件等现代工业、先进制造业和低碳环保产业。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政策,推进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为主的高新技术孵化器建设,降低创业风险,集聚创业人才,促生创业项目,帮助和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强化高青经济开发区对“两园”的整合带动,推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功能与优势互补,将经济开发区建设成为“特色产业聚集区、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区、低碳与循环经济示范区”。宏远石化产业园纳入高青经济开发区中长期规划管理,统一产业布局、扩大产业规模、加快基础设施一体配套,加快化工产业园的规划建设,重点加大技术改造力度,集中力量开发以烃类为主的石化下游产品,提升产业规模档次,延伸拉长产业链,将石油化工产业打造成高青经济开发区的龙头产业。(3)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生态创业家园。加快经济开发区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与县城生活区功能互补、互为支撑。充分利用现有林地、河流水面、生态防护绿地,按照“一心、二轴、四带、十点”的景观布局,与城市生态景观相衔接,建设成为结构合理,配套设施齐全,资源利用水平较高,生态环境优美,具有良好发展活力的生态型产业园区。

——台湾(高青)工业园。加快台湾工业园规划建设,加大面向台湾地区和台资企业集中地区的招商引资力度,将园区建成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的高质高效开发园区,努力创建省级工业园区。(1)节约集约发展,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与高青经济开发区错位发展,合理规划台湾工业园产业,继续完善园区功能配套,加大现有化工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严格控制企业排污,全面推进清洁生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引进发展技术含量高、低污染精细化工企业。(2)实现产业转型,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依托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先进制造业优势,积极创造条件,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区内外汽车零部件、石油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入园发展。

——城镇工业功能区。在各镇重点布局建设劳动密集型、环境友好型工业项目区,形成对“一区两园”的产业配套和有效补充。逐步引导农副产品加工、板材、鱼竿等传统手工业及劳动密集型工业向各具特色的工业功能区集中。依托县内外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承接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辐射带动,通过设立分厂和建立订单加工基地等方式,壮大镇域经济规模。优化提升工业功能区布局,逐步构筑产业分工明确,特色明显的劳动密集型工业集聚区。

(六)着力打造九个精品农业片区,优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

以黑牛产业为龙头带动,打造大循环农业格局;发挥专业村和专业户示范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和农户,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片区。按照政府、银行、龙头企业“三位一体”的产业化推进模式和标准化基地、品牌农业、专业合作社“三位一体”的生产组织模式,深度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区域规划布局。

——10万头“山东黑牛”养殖区。以唐坊镇千亩“山东黑牛”大型养殖基地为龙头,在唐坊、黑里寨、花沟等区域建设高标准规范化牧场、肉牛繁育场,提高高档优质肉牛繁殖能力,全县标准化养殖小区达到120处,养殖户达到2.8万个。“十二五”末,实现10万头“山东黑牛”产业发展目标。

——3万头奶牛生产区。以木李镇、黑里寨镇生产区为依托,辐射带动花沟、青城、田镇等镇域,搞好奶牛牧场的标准化改造,建成标准化牧场25处,其中绿色奶源牧场10处,奶牛存栏达到3.2万头,奶牛产业纯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

——5000万只肉鸭养殖区。以县域中部与东南部为重点养殖区域,规划建设5000万只肉鸭养殖片区,其中,常家、高城、唐坊各新建肉鸭养殖场4个,田镇、花沟各新建肉鸭养殖场3个,养鸭棚实施标准化改造。

——5万亩“高青大米”标准化种植区。在常家镇沿黄及大芦湖周边集中建设“高青大米”生产区,突出抓好标准化种植、建立隔离带、集中育苗、统一有机肥料准入和市场开拓五项工作,大力开拓城市高档消费市场,实行精包装品牌上市。“十二五”末,完成4000亩有机食品认证,建成5 万亩标准化“高青大米”种植片区。

——万亩绿色无公害西红柿种植区。以田镇寨子优质西红柿集中种植片区为依托,扩大种植范围,搞好良种繁育,实施规范化管理,推广使用生物有机肥,加强有机品牌的申报认证和市场推介,面向大中城市超市消费市场,建设万亩绿色无公害西红柿片区。

——万亩优质桑蚕种养区。以常家镇大李、三合管区和唐坊镇元河管区为重点,充分利用黄河淤背资源,巩固现有生产规模,实施示范辐射带动,建成连片优质桑园1.4万亩,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

——5万亩优质西瓜种植区。以青城镇域为中心,辐射带动花沟、黑里寨、木李开发建设优质西瓜种植片区,形成以大棚、拱棚和保护地种植为主的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

——万亩优质鱼养殖区。投资7000万元,在常家镇大芦湖周边建设万亩优质鱼片区。做好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主导品种,引进和推广澳洲宝石鲈、翘嘴红鲌等新品种,建设健康养殖示范区,水产品无公害认证面积达到100%。依托渔业专业合作社,搞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拓展城市超市消费市场,扩大品牌效益。

——2万吨食用菌栽培区。以青城镇、芦湖办事处、常家镇金针菇、平菇、香菇等栽培片区为依托,积极发展规模化养殖,提高生产、管理、包装技术水平档次和规模效益。大力发展白灵菇、杏鲍菇、蟹味菇等珍惜品种,“十二五”末,食用菌产量达到2万吨以上,实现年产值2亿元以上。

第四章 基础设施

统筹城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配套完善的城乡供排水管网体系;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力度,构建县内外衔接畅通的交通运输网络;加强城乡电网改造,推进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信息网络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畅通便捷的交通网络

加强县域路网升级改造,提高运输服务水平。按照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和高青县跨越式发展新要求,积极推进省级干线路改造、县乡道路改造和危桥治理,形成以高速公路为骨架,以省道、县道为干线、以乡道为延伸的“四横六纵一环”的道路交通网络。加快推进庆淄路高青段、广青路大杜家至青城段、潍高路高青段、李中路等骨干路网的改建工程,有序实施青城路西延、唐北路改造、中心路改造、长江路建设、西环路改造、黄河路西延、北外环建设、东环路南延、经济开发区路网建设和南部城区路网建设等工程。规划对全县32处骨干河道危桥和52处公路危桥实施全面改造。加强县乡道路维护改造,提高道路技术等级水平。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出行分担比率。加快高青汽车站改造提升,在县城东部经济开发区新建二级客运站,提高交通枢纽的综合服务能力。统筹城乡公共交通一体发展,提高公交线网的密度和站点覆盖率,围绕居民点、商业中心、医院学校、重点企业,新开通公交线路5条以上。加强与淄博中心城区的联系,争取开通张店—高青的直达公交。规范发展城市出租车业。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水平建设。

完善区际交通网络,形成对外联系的便捷通道。加强与黄骅港、滨州港、东营港等港口协调和衔接,做好与黄河三角洲高速公路网中的“二横(G220)、三纵(G205)、(规划中的)三横(S323)、四横(S703)”规划对接。按照黄河三角洲规划要求和省政府《实施意见》,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在高青的布局,促进济南—东营城际轻轨高青段和寿光—桓台—高青—邹平铁路高青段等工程建设。积极争取高速公路建设。

(八)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一体的水利保障体系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增强供水和灌溉保障能力。积极策划实施大芦湖水库除险加固、马扎子灌区、刘春家灌区续建配套项目、黄河滩区水利配套项目、小清河灌区改造项目、2万眼机井配套项目、李官庄蓄水水库、小型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县建设、淄博市引黄济淄管道复线工程、风沙区水土流失治理等一批重点水利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9100万元对北支新河、支脉河、干二排、杜姚沟、三号沟、青胥沟、支六排、干河子等排水渠共210公里进行清淤扩挖,或争取上级支持,建设一批条形水库和平原水库,扩大蓄水能力,改善引黄灌区末端区农田灌溉条件,构建配套完善的水利设施和防洪减灾安全体系。积极配合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做好工程迁占及配套设施建设。

优化供水管网布局,延伸网络覆盖。充分发挥较好的水源、水质和水厂供水能力优势,扩大区域供水范围。重点实施城区供水设施建设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推动城市供水向周边乡村延伸,扩大供水覆盖面。采用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供水模式,推进常家、花沟等城镇纳入城区供水系统。在唐坊、青城、高城等镇建设小型水厂,提高供水能力,改善城乡居民用水质量。

(九)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给安全

升级改造城乡电网。加大电网建设力度,完善城乡电网构架,推进农村低压电网建设改造工程。“十二五”时期,规划建设500KV变电站一座,实现高青电网建设史上突破;新建220KV变电站1座,新建110kV变电站4座,扩建220KV芦湖变电站,完善城乡电源布局,提高供电能力和供电稳定性;改扩建黑里寨、木李变电站等电力基础设施,对35KV常木线、工高线两条线路进行改造,优化电网结构。实施城区“一户一表”接收与改造工程,规范城区用电管理,提高客户供电质量。加快实施农村低压电网改造,改善农村地区电网状况,提高供电可靠性。

优化城乡能源结构。推广使用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不断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供应体系中的比重。依托农村畜牧养殖集中地区,规划建设一批沼气工程,加快建设丽村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加强生物质能源的开发利用。积极推动大运风磁浮磁动电力公司在黄河大堤和北支新河建设风能发电项目,扩展地热资源在城乡建设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空间,绿色能源县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加快热源网络规划建设。充分考虑社会经济承受能力和不同供热方式的特点,建立多元化的供热用能体系。继续发展和完善以集中供热为主导、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城镇供热采暖系统,发展以城镇热力网、燃煤集中锅炉房供热和燃气锅炉房供热为主,以地热、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多种供热方式,加快推进集中供热网络向中心镇、中心村延伸。在“村小、村多、村散”的乡村地区提高分散供热的效率,大力发展规模化养殖场沼气、社区沼气和农村户用沼气,鼓励应用沼气、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供热。“十二五”末,全县户用沼气池比例达到30%以上。

(十)促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

按照“统一规划、集约建设、资源共享、规范管理”的要求,加强各类信息网络统筹规划、建设和管理,以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为突破口,加快信息技术应用,推进“三网融合”,建设开放融合的信息网络体系和社会信息服务网络。“十二五”末,建成以光缆为主的大容量、高速率的公众骨干传输网。加快建设光纤宽带接入网,逐步拓展到农村,提高光纤接入网的覆盖率。建设宽带化、综合化、智能化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强数据平台的整合、升级和完善,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加快“数字高青”建设。支持移动、联通公司在固网发展的同时,建设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开展多元化业务,逐步向第三代移动通信平稳过渡。加快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积极稳妥实施有线电视“模转数”工程,建立统一完善的有线数字广播电视技术新体系。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完善面向企业、社会的电子信息平台,加快网上支付、信用服务、物流配送等支撑体系建设和信息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信息应用网络体系建设。加大信息网络和信息安全监管教育工作力度,加强信息网络监测、监控能力,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第五章 产业转型

以优化产业结构和构建高效、生态经济产业体系为着力点,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基地;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节能环保与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温泉养生产业,建设温泉养生文化产业基地。大力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互动和经济大循环为带动,建设淄博市低碳与循环经济实验示范园,引领经济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

(十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打造黄河三角洲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基地

坚持“生态高效、优质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努力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程,与大型超市的农超对接,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组织化程度。到“十二五”末,绿色无公害种植业的面积达到50%,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达到40%,全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

1. 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

以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山东黑牛产业发展作为构建高青大循环农业格局的龙头工程,以优质肉牛加工产业带动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秸秆养牛实现秸秆变废为宝,利用粪便沼气发电和无害化处理生产有机肥,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业和标准化种植业;以农业循环经济为带动,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基地。

——粮棉种植。以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集中建设标准化优质小麦、玉米、棉花和水稻产区,切实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广农业生态高效种植工程,增加新优品种的引进。加快推进优质粮棉生产基地和千亿斤粮食产能县建设,基本稳定棉花种植规模。充分利用“高青大米”国家地理标志商标和黄河水源优势,规划建设5万亩优质水稻产区。“十二五”末,全县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50万吨以上,建成30万亩标准化优质小麦种植区。

——畜牧养殖。推动畜牧业向基地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发展,以“黑牛、奶牛、肉鸭”三大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全力打造生态畜牧强县。(1)建设高标准山东黑牛养殖区。以布莱凯特和大地肉牛为龙头带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平台,扩大标准化养殖规模,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充分发挥山东黑牛品牌优势,有效利用山东黑牛发展基金,引导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适时在区外建立养殖基地。“十二五”末,建设100头以上黑牛标准化养殖小区120个,建成10万头山东黑牛标准化养殖基地和国内知名的高档肉牛产业基地。(2)建设高品质绿色奶源基地。推广绿色健康养殖,建立奶源品质保障体系,完善机械化挤奶设备、鲜奶管道输送设施、冷链储运设备、原料奶检测设备及饲料青储等设施,加强与国内知名奶业龙头企业的紧密合作。“十二五”末,完成25处奶牛小区标准化改造与扩建,奶牛存栏达到3.2万头,打造山东省优质绿色奶源基地。(3)建设高标准肉鸭养殖基地。依托龙大、通威等肉鸭龙头企业,加大标准化鸭舍建设力度,扩大肉鸭的养殖规模。“十二五”时期,新建2处存栏30万只肉鸭标准化养殖基地,发展肉鸭产品营销企业10家,年出栏量达到5000万只。

——绿色瓜菜。以优势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和蔬菜标准园创建为载体,立足“高青西瓜”、“高青西红柿”等特色瓜菜生产基础和资源优势,积极引进提高瓜菜生产的新品种、新技术,尽快培植一批高标准瓜菜生产、运销、保鲜、加工、出口产销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实施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强化瓜菜生产、销售的“绿色、有机”意识,认真搞好绿色瓜菜、有机品牌的申报认证推广工作。“十二五”末,全县新创建绿色瓜菜品牌3个以上,培植瓜菜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5个以上,建成10万亩优质瓜菜生产区。

——水产养殖。以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县为目标,加快标准化生态鱼塘开发、整理改造和水产养殖标准化基地建设,实施荒碱涝洼地“上农下渔”开发和生态标准化鱼塘整理改造,扩大养殖规模。引进、试验、推广3-5个主导优良品种,优化养殖结构。积极推进省级“万亩罗非鱼标准化养殖基地”、“万亩南美白对虾标准化养殖基地”、“万亩翘嘴红鲌标准化基地”等基地建设。“十二五”末,认证无公害水产品5个,打造5个优质水产品牌,提升“大芦湖”牌水产品商标的知名度。

——花卉苗木。鼓励马家村、大王村等在继续发挥花卉苗木培育优势的基础上,不断引进优良品种,扩大对周边村庄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苗木生产向产业带集中、花卉生产向园区集中的格局,建设成为区域性的城市绿化花卉苗木基地。“十二五”末,培育5家种植面积过1000亩的苗木花卉龙头企业,打造1-2个省内花卉苗木知名品牌。加快以路域、水系、农田林网和以旅游观光区景观林、村庄绿化为主的生态林建设,发展以优质林木繁育、速生丰产林、经济林和林产品加工为主的林业产业,提升林业经济、生态和景观效益。“十二五”末,完成造林面积8600公顷,全县林木覆盖率达到30%,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

2. 积极培育服务型农业

加快农业与休闲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深度开发和拓展农业新功能,按照“体验参与、休闲娱乐、科普示范”功能定位,加快发展体验参与型农业、休闲度假型农业和科普示范型农业。

——体验参与型农业。(1)大芦湖生态渔业。统筹规划水产基础设施和休闲渔业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发展观光度假、餐饮娱乐和水边垂钓等多种项目,大力发展休闲渔业和观赏渔业。(2)观光采摘农业。依托9大农业精品片区建设,通过果蔬采摘节、特色农产品推介会、农产品交易会等多种形式,打造 “绿色”果蔬产业优势。“十二五”末,建设优质果蔬采摘区20个。

——休闲度假型农业。(1)现代都市农业。依托淄博中农置业有限公司,加强与台湾、日本等发达地区的合作,结合温泉资源开发与两区三村改造,在县城南部建设高标准都市农业示范园,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沿黄生态观光农业。充分挖掘沿黄各镇生态观光农业资源优势,推出以体验乡村生活情趣的“农家乐”游、以展示现代化农业为主的科普游和以采摘体验为主的生态观光游。“十二五”末,沿黄各镇建成特色鲜明的观光农业示范点50个。

——科普示范型农业。依托山东黑牛种质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种质资源繁育和科技推广力度,建设集种质保纯、犊牛养殖、沼气发电、绿色无公害种植于一体的山东黑牛养殖科普培训基地,将山东黑牛大型养殖基地建设成为向外界展示高青农业现代育种、健康养殖、循环经济等现代农业的窗口和为农业生产技术人员和大中学生提供观摩、学习和交流的场所。

3. 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突出资源优势和特色品牌导向,扶持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推进农产品产加销经营一体化,不断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和附加值,力争建成山东省优质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

——水稻加工。依托山东农凯米业等稻米加工企业,推进高青大米的精深化加工、品牌化营销和产业化发展,着重发展优质稻谷精加工,强化营养米、富硒大米、绿色无公害大米等系列大米生产。

——蔬菜加工。提高采后清洗、分级、预冷、保鲜、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程度,推广净菜上市;改进传统蔬菜加工制品的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和包装水平;引进保鲜加工新技术和新设备,开发野生蔬菜资源,加快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金针菇等特色加工产品和速冻保鲜菜、脱水菜、蔬菜汁等蔬菜产品。“十二五”末,蔬菜保鲜加工转化率达到30%左右,实现加工产值5亿元以上。

4. 努力完善现代农业支撑体系

加强农业支撑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能力,增强重大动植物疫病和虫害防控能力,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农用机械推广体系。加大农用机械购置补贴力度,以中小型专业化农用机械为重点,加快耕种、育苗、收割、加工等先进适用机械的推广应用,推动主要农产品生产由生产环节机械化向全过程机械化发展。“十二五”末,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0万千瓦以上。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积极开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建立质量安全保证和可追溯制度,实现农产品从“产地—加工—市场—餐桌”全程检验测试和质量监管。“十二五”末,新建1处县级农业环境及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动植物疾病控制体系。建设完备的动植物疫病诊断监测、疫苗保存储运、防疫监督、动物检疫、动物免疫等体系,形成规范有序的畜牧兽医技术服务网络,建立动植物疫病防控长效机制。“十二五”末,改扩建县级动物疫病防治站和县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

——农业品牌建设推广体系。加大农业品牌推广力度,努力将山东黑牛、高青大米、高青西瓜、高青西红柿、高青淡水鱼等创建成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全面推进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引导农民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的生产经营合作,建立公司-合作组织-农户紧密合作机制,推广“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基地与超市直通对接”等发展模式,减少流通环节,以农民组织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十二五”末,全县农业合作组织达到120家以上。

(十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壮大优势产业集群

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总体目标,以拉长产业链为主攻方向,努力打造石油化工、纺织服装、生物技术与食品加工、山东黑牛等4大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林纸和林板业,努力提升建筑业和陶瓷业的发展层次和规模。

1.石油化工产业集群

按照油头化尾的发展模式,不断拓宽油地合作新领域,扩大石油和天然气开采规模,提升石油加工的规模和层次,培育壮大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拉长石油化工产业链条。“十二五”末,石油化工产业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

——扩大石油和天然气开发利用规模。全力做好服务油区工作,密切油地关系,拓宽区外油气资源的输入渠道,增强石油加工企业的油气资源保障能力。培植油地合作企业,实施油气联合开发,推进发展属地纳税石油企业和项目,巩固和扩大油地合作共赢的好局面。

——开发石化深加工系列产品。以宏远石化产业园为载体,通过重点策划芳烃、芳构、丙烯、丙烷、基础油、丙烯酸、丙烯烃、针状焦、石油醚等一批石油深加工项目,积极发展产品附加值高、技术工艺先进、适合市场需求的各类有机化工原料和合成材料中间产品。“十二五”期间,支持华信化工液化气芳构、宏远石化重交沥青、泰维润滑油基础油、隆华化工聚醚多元醇、澳宏化工无氟丙烷等项目建设。

——积极培育精细化工业。以宏远石化产业园和山东(高青)台湾工业园为载体,着力培育竞争力强、环保型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塑料助剂、橡胶助剂、纺织助剂、造纸助剂、食品添加剂和节能环保型涂料等精细化工产品。

2.纺织服装产业集群

依托鲁群、钜创、兰骏、流云、联昱、宏业等骨干企业,稳定纺纱,扩大织布,完善染整,培植服装品牌,形成“化纤、棉纺—印染、整理—服装设计与生产”产业链。“十二五”末,纺织服装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推动纺织和印染行业发展。推广高档精梳纱线、多种纤维混纺纱线和差别化、功能化化纤混纺、交织针织、机织面料的生产工艺,加快新型纺织面料、土工布、多功能篷盖材料、防水卷材等产业用纺织品的开发应用,提高纺织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推广高效短流程、无水或少水印染技术和设备,提高印染自动控制水平和纺织业装备水平。“十二五”时期培育3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提高纺织自有品牌出口比重。

——提高服装产品竞争力。依托中国棉纺织名城品牌,寻求与国内外知名服装企业的合作,加强技术改造,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培育壮大自主品牌,大力发展户外运动、休闲服装等系列产品,做强服装产业链终端,实现规模化和品牌化,提高服装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3. 生物技术与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依托扳倒井集团生物发酵技术和L乳酸—聚乳酸产业化发展优势,与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生物技术与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十二五”末,生物技术与食品加工系列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以上。

——L乳酸—聚乳酸产业链。支持山东富欣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引入战略投资者,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扩大L-乳酸、纤维级聚乳酸生产规模;构建区内外科研院所合作机制,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发展生物发酵、食品工业、医药、日用包装材料等产业,提高装备水平,拉长淀粉深加工产业链。

——复粮芝麻香型白酒产业。鼓励扳倒井集团联手国内外著名酒类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同组建“芝麻香型白酒”国家级研发基地,建设国家级“芝麻香型白酒”基础研究与成果产业化转换平台。依托扳倒井工业旅游园建设,将白酒与旅游、饮食、包装、创意设计特别是与文化产业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以酒文化为核心内涵的产业体系。支持扳倒井集团跨区域并购,扩大“国井”品牌影响力,打造内涵丰富、品位高雅的全国性知名品牌。

——肉鸭加工产业。依托通威、龙大、新盛等肉鸭屠宰加工企业,大力发展鸭苗孵化和合同养殖,延伸肉鸭产业链条,形成“龙头企业+肉鸭养殖场(区)”优势产业基地。构建集种鸭孵化、规模养殖、宰杀分割、熟食加工、羽绒加工、饲料禽药及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十二五”末,建成1处年屠宰能力2000万只的肉鸭屠宰场。

——棉籽深加工产业。依托丽村生物科技,整合棉花加工、油脂制取能力,重点改造油脂制取技术,延伸棉籽加工产业链。

4.黑牛产业集群

完善山东黑牛从繁育养殖—肉制品深加工—牛皮、牛骨、牛血加工—废弃物沼气发电利用的循环经济体系,打造黑牛产业集群,建成省和国家高档肉牛养殖、加工基地。“十二五”末,实现山东黑牛产业产值100亿元以上。

——扩大肉制品深加工规模。支持布莱凯特和大地肉牛扩大高档牛肉产品的生产规模,鼓励企业发展肉干、肉脯、休闲食品等产品系列,大力推行低温销售门店建设和产品直销、连锁经营等模式,显著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提升皮革制造业的规模和层次。支持德元制革加快高档原料皮基地建设,推进与意大利等国外发达地区制革企业的战略合作,鼓励企业创建自己的品牌,引导企业大力发展高档皮衣、皮具和箱包等高附加值产品。“十二五”末,皮革产业产值突破25亿元。

——提高废弃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结合肉牛养殖场的建设,新建一批大中型沼气发电和沼气利用工程及生物有机肥料厂,实现肉牛养殖场的清洁生产和废气资源的高效利用。“十二五”末,在“山东黑牛”大型养殖基地和标准化养殖场,建设沼气能源示范工程5处以上,每个肉牛养殖大户新建户用沼气池1处,积极规划建设生物有机肥生产加工厂。

——发展生物制药和保健品。积极策划生物制药重点项目,综合开发牛骨、牛血等肉牛副产品的生物医药价值,重点发展牛骨蛋白、牛骨胶、牛骨素、软骨素、抗贫血临床用药和预防贫血保健品等新一代医药产品,延伸肉牛产业加工增值链条。

5.林纸、林板一体化产业

加快形成以原料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精深加工为带动,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的林纸林板一体化发展格局。

——林纸一体化产业。以改善造纸原料结构、发展木浆为突破口,培育“原料林—纸浆—造纸”产业链,促进造纸工业与林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支持企业在区外建立原料林基地,积极策划大型制浆项目,提高企业的原料保障能力。支持青苑纸业积极开发医药用纸、高档生活用纸、液体包装纸、特种纸等市场紧缺的高档纸类新产品。

——林板一体化产业。以锦源木业、锐杰木业为龙头,重点发展“林木—板材—人造板—家具”产业链。引进新工艺和先进设备,不断扩大高档地板块、细木工板、中密度板、高密度纤维板、阻燃复合板、实木夹芯板等产品的生产规模。着力提高中高档实木家具产品生产能力,积极开发和生产户外用中高档木制品,打造区域品牌,形成生产规模。

6.建筑业和陶瓷建材业

——建筑业。发挥“黄河建工”品牌优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工程总承包企业,加快开拓外地市场,积极承揽体量大、施工强度高的标志性工程。坚持“建筑为主,多元经营”方针,在稳定提高土建施工水平、巩固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向路桥、工业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电力通讯等高效益的领域延伸,延长建筑业的产业链,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综合适应能力。支持实力雄厚、资产规模大的建筑企业增强土地、资本等要素的运作能力,通过参与廉租房或经济适用房建设、项目合作等方式向房地产开发企业转型,培育一批具有区域影响能力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十二五”末,建筑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

——陶瓷建材业。优化建筑陶瓷产品结构,限制占地面积大、附加价值低的墙地砖的生产规模,发展高档陶瓷、卫生洁具等产品。依托大鸿制釉,发展陶瓷熔块釉、陶瓷色釉、陶瓷成釉、印刷釉等系列产品,建设集生产、研发、营销和售后服务为一体的行业体系。

(十三)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区域经济产业层次

抓住国际产业结构深度调整和国家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利时机,着力培育引进市场前景广阔和效益好的生物农业、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和先进设备制造业,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节能环保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十二五”末,新兴产业占全县工业经济比重达到30%。

1.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

把新材料、新能源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支持山东万众科技、谦津电子、大运风风电等科技成长型企业,以掌握产业核心技术为重点,通过在资本市场市融资,加速产业基地化、规模化发展,“十二五”末力争新材料和新能源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原子自组装纳米球固体节能润滑剂。鼓励山东万众科技有限公司扩大原子自组装纳米球固体润滑剂生产规模。把山东万众科技公司定位为发展低碳经济龙头企业,支持万众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依托其科研成果,孵化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创建一批应用企业。“十二五”末,原子自组装纳米球固体节能润滑剂的年产量达到1000吨。

——FR4—CCL电子基布。支持谦津电子5亿平米/年FR4—CCL电子基布项目建设,打造以玻纤为主导的国家级复合材料基地。在FR4-CCL电子基布项目的基础上,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覆铜板、电解铜等上游产品生产企业和各种绝缘布、鱼竿布、体育用品布及玻维制品等下游产品生产企业,着力拉长产业链条。

——新能源。加快大运风磁浮磁动风力发电试验站建设,适应新能源发展的要求,建设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有序推进风电规模化发展,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依托农村沼气工程、丽村生物质发电等项目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

2.医用器械和机械制造业

依托侨牌集团等优势制造企业,坚持科技创新与实现产业化相结合,发展壮大医药设备和机械装备,加速发展先进制造业。

——医用材料与器械。支持山东侨牌集团扩大医疗器械制造规模,提高一次性输液器等产品的出口规模。支持企业在高分子材料、模具设计等医疗器械研发方面加大投入,鼓励发展心脏支架、假肢等高端医疗器械。积极吸引医用器具、医用敷料、卫生材料等前向、后向企业入驻高青,构建医药设备产业集群。“十二五”末,一次性输液器的产量达到10亿支,高端医疗器械产值达到医药设备产值的20%。

——机械制造业。以卓远机械、奥美汽轮机、淄博渤海活塞、通普真空泵等项目为依托,强化设备配套能力,加强与市机械行业商会的联系,深化行业合作,实现机械制造产业新突破。

3.环保设备和电子元器件产业

积极培育生活污水处理设备、中水处理及回收利用成套设备、工业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设备等环保装备制造业,精心培育二极管、石英晶体材料等片式电子元器件、新型半导体器件和为数字信息硬件设备配套的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

4.生物技术产业

积极发展生物育种产业,加快开发生物肥料、生物饲料、动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等绿色投入品制造和农畜产品精细加工为主的农业生物制造业,使生物农业产业成为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育种。以水稻、小麦、西瓜、西红柿等主要农作物和黑牛、肉鸭、淡水鱼等主要畜禽为重点,开展动植物重要功能基因发掘、种质创新、选育技术方法创新,建立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动植物良种选育基地。

——农业绿色产品制造业。开展生物饲料添加剂、饲料原料生物技术研究,解决畜禽产品高效安全生产中的饲料关键技术。开展畜禽病害防疫与疫病快速诊断技术研究,开展有机复合肥、生物菌肥、发酵菌剂等系列生物肥料生产工艺研究及新产品研发,努力解决畜禽农产品健康安全问题。

——农业生物产品制造业。围绕优势农产品的资源综合利用与精深加工,重点开展米糠谷维素、玉米胚芽维生素、食用纤维、动物蛋白酶、血肽素、蛋清生物活性肽、肝素钠、干酪素等生化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开发。

(十四)着力培育现代服务业,打造黄河三角洲温泉养生文化产业基地

推动服务业与生态农业、新型工业有机融合,依托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相互促进、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突出发展生态旅游业,形成以生态休闲、娱乐观光为主体的旅游业发展格局,不断提升服务业质量档次和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

1.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坚持在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中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服务业与农业、工业联动发展格局。

——现代仓储物流业。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业,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立足高青区位优势,积极争取高青铁路货运支线建设,规划建设铁路仓储物流区及粮棉、果蔬、木材等大宗无公害农产品批发市场,打造黄河三角洲物流网络的重要结点。建设占地500亩的高青现代综合物流园区。积极建设公共信息、物流配送和交通运输三大平台,推进与环渤海、黄三角等大物流圈的融合发展。

——金融服务业。协调推进金融机构在高青设立分支机构,成立规范化小额贷款公司,加快发展金融、证券、保险等金融服务业,加快发展代理、代办、经纪、拍卖、担保等金融业务,继续优化金融环境,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多渠道融资服务平台。“十二五”末,全县各类金融服务机构达到50家以上,支持发展村镇银行2家以上、小额贷款公司5家左右,建立健全农民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制度,为农民调整生产结构、发展多种经营提供资金保障。努力争取黄河三角洲产业投资基金、公路发展基金和黄河三角洲开发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在高青设立分支机构,积极稳妥发展保险服务业和产权交易市场。“十二五”末,县内上市公司达到3家以上,培育成长型上市企业10家以上,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150亿元和120亿元以上。

2.大力培植温泉养生文化产业,打造三大旅游精品

立足“打好生态牌、做活水文章”,打造温泉养生游、黄河生态游和特色文化游三大旅游精品。依据不同景区资源禀赋状况设计专题旅游产品,协同黄河三角洲其他地区开展组团式、一体化等多种合作方式,提高旅游服务业竞争力。“十二五”末,国内旅游收入达到5亿元,旅游人数达到100万人次,A级景区达到5处以上。

——温泉养生游。发挥“海洋性、碳酸质、富锶”温泉的疗养与养生优势,规划建设集温泉住宅、温泉休闲、医疗康复于一体的温泉养生文化休闲度假区。积极引进开发与旅游和温泉养生密切相关的教育培训基地、书画家创作基地、创意动漫基地等各类文化产业,培育温泉文化,叫响太公封地、温泉胜地品牌,打造温泉养生之都。重点抓好大芦湖温泉度假村、维纳锶温泉酒店、温泉花乡、高青汤岛等温泉开发工程。策划实施休闲养生温泉住宅和高档托老项目,努力打造黄河三角洲区域进而扩展至京津唐等地温泉、养生度假的首选地。

——黄河生态游。依托黄河、大芦湖、艾李湖生态湿地等自然景观,加快黄河主题公园、农家游等文化娱乐设施建设。按照“一环两带五湖四脉”的城市规划布局,加快环城水系和城市生态系统建设,强化温泉、生态、交通三大优势与支撑,建设交通区位优越、生态环境优良、人文环境优雅、生活品位优质的魅力城市,吸引周边居民来高青休闲观光。

——特色文化游。依托黄河丰富的文化资源,以陈庄西周古城文化遗址为重点,着力挖掘文昌阁、扳倒井、衮龙桥、田横、鲁仲连等历史文化资源,重点搞好陈庄西周城遗公园等历史文化游览区、黄河楼博物馆等项目建设,打造高青旅游文化品牌。

3.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面向居民生活,丰富服务产品类型,扩大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需求。

——商贸流通业。依托王府井商业城、华盛商厦、中联商厦、温泉花乡商业街、兴隆大观园商业街、苏州街、布莱凯特会所等商贸服务设施,打通并提升城市中心商脉,构建城市商业聚集带,推动商贸服务业扩容升级。加快名企名店引进步伐,发展晚间经济,丰富城市生活,增强城市活力。培育壮大日用消费品连锁企业,建设日用品物流配送中心,发展连锁超市和村级加盟店100家。切实利用好“家电下乡”及“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优惠政策,着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推进农资连锁经营,建设全县农资配送中心,发展农资直营店及加盟店150家。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大型连锁超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基地、专业大户等建立采购关系,实现“农超对接”。

——社区服务业。围绕便民服务,拓宽城市社区服务内容和服务领域,加快发展便利店、家政、托幼、养老、医疗、教育、文娱、维修、保安、再生资源回收等配套完善的社区服务网络。按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发展要求,密切结合新农村社区建设实际,创新社区服务形式,完善社区服务与管理,将养老、失业、医疗、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市政公用事业等管理和服务延伸到社区,推进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网络化。

第六章 城镇建设

加快城乡统筹,推进一体化发展。完善城镇公共设施建设,充实城镇经济职能,提高城镇对农村人口的吸纳能力。完善县域城镇体系,增强中心城区和青城、高城、唐坊、常家等省、市级中心镇对农村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人口集聚,引领农村人口优先向中心城区、中心镇和中心村迁移,加快城镇化进程。“十二五”末,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40%以上。

(十五)突出中心城区建设,打造对周边有吸引力的城市

按照“一环两带五湖四脉”城市发展布局,统筹生态构建、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优质资源开发,着力打造对周边县市具有吸引力的城市。“十二五”末,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5平方公里。

——提高城市规划控制力和覆盖面。进一步修编城市总体规划,逐步完善控制性详细规划,加快编制供水、供热、供气、排水、排污、园林绿化、环卫、人防等专项规划,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达到100%。加快制定北支新河以南地区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原则,推进南部新区建设,拉大城市框架。

——打造生态宜居魅力城市。加强生态保护与构建,高标准实施环城水系建设、河道河网治理、湿地生态修复和林带林网绿化工程,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景观与生态绿化水平,彰显湿地型生态园林城市特色,争取创建国家级园林城市。科学规划,高端策划,高品位开发温泉地热资源、历史人文资源、黄河生态旅游资源,叫响太公封地、温泉胜地品牌,打造温泉养生之都和生态宜居魅力城市。

——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搞好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加快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完善城市功能,提高承载力。发展壮大城市金融、保险、信息、物流、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高中心城区产业层次。强化中心城区现代服务业和县域优势产业集群互动,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依托环城水系,构建城市生态系统,充分利用地热、温泉资源,建设低碳、环保的高档生活社区,营造优美舒适的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

(十六)加快小城镇建设,构筑县域发展多点支撑

——青城镇。继承古县城传统商业底蕴,强化省级中心镇区位优势,积极培育发展中心区物流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传统手工业,加快建设各种类型的日用品超市和农资超市。充分发挥中心镇经济职能,促进生产要素向镇中心积聚,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发展,繁荣发展城乡市场。加快完善功能分区,重点建设东部南关生活新区,完善中部商业区,建设镇南商业市场。

——高城镇。提升台湾工业园经济实力和产业层次,以发展纺织印染、精细化工为主,扩大招商引资,引进节能环保、高附加值项目,严格控制污染项目入园。与寿平铁路高青支线规划衔接,完善工业园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仓储物流园区。加强镇区人居环境建设,鼓励发展房地产业和商贸流通业,吸引工业园区职工和农村居民向镇驻地集中。完善城镇功能分区和镇域路网布局,构建高淄路景观轴线和支脉河滨河景观带。

——唐坊镇。发挥市级中心镇和交通便捷的优势,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大力发展标准化肉牛养殖、农产品加工、渔具制作等优势产业,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镇区西部规划建设工业小区,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提升城镇经济实力。完善城镇分区功能,加快镇中心公共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中心居住区。

——黑里寨镇。依托锦源木业、和谐化工、兴福塑料等规模企业,做强木材加工、塑料制品等产业,丰富产品品种,提升产品质量档次。大力扶持化工、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依托特色产业基础做大果蔬食品加工产业,提高加工、保鲜、冷藏等技术,打造区域果蔬加工品牌。建成农业绿色高效、工业特色明显、生态环境和谐的区域中心镇。

——常家镇。改造提升宏远化工园区功能布局,加快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招商规模,做大做强现代制造业和石化产业。发挥“高青大米”地理标志商标优势,强化水源建设,扩大种植面积,发展优质大米深加工,提升经济实力。充分挖掘渔业资源潜力,大力发展生态渔业。加快黄河生态游和温泉度假游开发,完善餐饮、住宿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精品旅游区。加快旧村改造,提高人口、产业集聚能力。

——花沟镇。积极承接县中心城区辐射带动,实施“工业强镇”战略,重点开发黑牛食品加工、生物制品和新材料产业,以黑牛、奶牛产业为带动,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逐步完善城镇的综合服务职能,增强人口和经济要素的吸附能力。

——木李镇。依托交通、地理环境和传统产业优势,着眼于黄河南北两个市场,重点发展以物资储运为主的商贸流通业,积极发展畜牧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金融、技术推广等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增强城镇综合服务职能,提高对人口和产业的吸纳能力。

第七章 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支撑,以村容村貌整治为突破口,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培训教育和文明创建为手段,加快推进“两区三村”改造,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

(十七)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显著提高农民收入

把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多措并举促进农民收入显著增长。借助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及国家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优势,发挥农民增收主渠道作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稳定粮棉种植基础上,大力发展名、优、特农产品和绿色瓜菜种植业。制定扶持政策做大做强“山东黑牛”产业,加快发展专业化畜牧小区,依托强势产业,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因地制宜利用黄河风情和农村自然景观,加快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等新型农村服务业,在农业功能拓展中获得更多收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和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建设,让农民合理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增值收益,巩固提高家庭经营收入。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信息服务,开展劳务输出对接,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平稳有序外出务工,努力增加工资性收入。增加县域非农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扶持农民以创业带动就业。贯彻落实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支农惠农政策。

(十八)统筹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整体面貌

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着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到2013年底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争取政策支持,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提高供电可靠性。加快实施“村村通宽带”工程,全面提升农村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整合各类社会信息资源,在农村开展信息化应用技术培训工作,建设网上营销渠道。加大村居和路域环境整治力度,推进生态镇和生态社区创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十九)增强中心村的公共服务功能,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结合城镇规划、国土利用总体规划以及村居布局规划,规划发展一批中心村和农村中心社区。以社区服务中心为平台,规划建设幼儿园、卫生室、农资超市、群众文化健身场所、便民服务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巩固和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健全完善农村合作医疗投入增长机制和服务保障机制。注重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问题,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95%以上。

 (二十)提高村庄规划管理水平,创新农村民主管理体制

以“两区三村”改造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为重点开展旧村改造,坚持政府推动、农民自愿、市场化运作,积极引导规模较小村落的农户和零散分布的农户到中心村定居,支持黄河滩内的农户向滩外搬迁。以新农村建设为切入点,增强镇政府管理职能,着力提高基层班子促进发展、破解难题的能力。健全完善村级“一事一议”制度,创新工作方式,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管理民主、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继续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和民主评议制度,实现基层民主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二十一)统筹城乡发展,逐步建立以城带乡长效发展机制

发挥中心城区、中心镇和中心村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促进城镇公共交通系统、给排水系统、能源和热力供给系统等向周边农村延伸,加快城乡基础建设和城乡一体化进程。规划建设村级生活垃圾收集池和镇级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实现“村集、镇收、县运、集中处理”等城乡生活垃圾处理一体化。完善财政对农民的直补机制,扩大县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转移支付力度。依法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拓宽农民就业空间。建立公平合理的城乡居民子女入学、公共卫生和社会保障机制。

第八章 资源环境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守住生态”为原则,加强生态建设与保护,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转变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理念,增强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14年,各项考核指标达到国家生态县考核标准,实现生态县建设目标。

(二十二)积极推进生态修复和构建,进一步放大生态优势

推进大芦湖、艾李湖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工程。建立湿地保护体系。启动大芦湖湿地保护,进一步提高高城林场和艾李湖的生态保护与涵养能力。统筹河道河网治理和生态建设。加强支脉河和北支新河的综合治理,实施河岸绿化工程,保护两岸滩地,构筑北支新河和支脉河景观带。贯通河道、沟渠,形成水系循环,建设支脉河、北支新河、杜姚沟及其干二排生态蓝脉,建立“以河为带、田水相衔、绿羽成脉”的生态系统。依托黄河大堤和南水北调工程,构建沿黄沿清两道生态屏障。统筹推进防护林建设、百里黄河绿色长廊、黄河水利旅游风景建设,完善黄河、小清河生态防护林体系建设,为生态高青、温泉之都提供优质的生态保障。

(二十三)节约集约利用资源,逐步建立循环经济体系

高标准推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建设,集中连片进行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推动农田向规模经营集中、农村居民点向中心村集中和工业向园区集中,显著提高土地的集约化程度和利用效益。“十二五”末,完成5万亩土地整理和38个村的合村并居,节约土地3000亩。加强水资源节约,着力推进印染、化工等行业节水技术的应用,推广管道输水、膜下滴灌等农业节水灌溉技术,促进城乡居民生活节水,建设节水型社会。

推进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提高资源的产出效率。在经济开发区、台湾工业园和宏远石化产业园推行清洁生产,重点改造造纸、石化、印染和陶瓷行业,实现产业集中布局、排污集中治理,达到绿色环保与高质高效的有机统一。以标准化肉牛、肉鸭养殖小区为载体,通过发展户用沼气池、养殖小区大型沼气池、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着力构建以废弃物综合利用为目标的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区域集散交易市场和综合加工基地,形成回收、分拣和加工利用一体化再生资源经营服务体系。

(二十四)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积极发展低碳经济

鼓励开发利用低碳能源,不断优化能源结构,减少高碳能源使用比例,降低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强度。积极发展地热、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推动开展地热资源综合利用、梯级利用,扩大温泉供热覆盖范围,打造地热能应用示范基地。加快磁浮磁动风力发电项目建设,在黄河大堤及滩区建设10台15MW风力发电机组,建设黄河三角洲“风谷”。扩大造林面积,提高林木覆盖率,增加森林碳汇。严格用能管理,加快制定能源发展规划,明确总量控制目标和分解落实机制。

加快低碳技术研发应用,抓好工业锅炉、窑炉等重点耗能装备节能技术改造,支持重点耗能企业低碳技术创新,控制工业、建筑、交通和农业等领域温室气体排放。推动城乡新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推广和普及节能照明产品。探索建设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建立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积极参与碳交易市场。

(二十五)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突出抓好重点排污企业的监督监控和治污设施的运行,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加快城镇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新建和改扩建污水处理厂,完善排污管网,提高污水处理能力。推进氧化塘的建设,增强河流净化能力。实施农业面源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推进油区污染治理及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加强水源地保护,提高饮用水安全。

鼓励企业应用节能降耗先进设备和治理工艺技术,重点抓好虹桥热电、丽村热电等重点大气污染源治理。实施工业固体废弃物全过程监控,建立区域性、专业化废弃物回收、分类体系。加快垃圾回收“三级”网络体系建设,改变农村生活垃圾存放现状。倡导绿色消费,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消费模式。

第九章 科教兴县

着力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坚实的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二十六)加快产学研合作步伐,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大政府科技资源对企业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网络,将优势企业打造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科技进步、产业升级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按照打造黄河三角洲“一园三基地”战略定位,重点在新材料、纺织服装、精细化工、现代农业等领域掌握一批新技术。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高专利申请、授权量和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全面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末,全县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占高新技术产品总数的40%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8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到30家,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30项以上,农业主要农作物品种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8%以上,农业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率达到98%以上。

(二十七)优先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积极发展各类教育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健全完善教育投入保障机制。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在全县范围内均衡配置,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形成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群众需求相协调的教育格局。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促进城乡师资合理流动优化配置。加大学校布局调整和标准化建设力度,全面完成初中进城工程,重点抓好初中进城重点项目的配套工程,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提高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加大学前教育政府投入,完善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切实改善办园条件,“十二五”末,全县公办和集体办园比例提高到60%。提高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促进普通高中优化发展。职业教育与提高就业率相结合,完善职业教育发展政策,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规模,建设2~3处高标准职业学校实训基地,构建特色鲜明的职业教育网络。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抓住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环渤海开发以及周边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机遇,以优势产业为依托,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引进联合办学机制。

(二十八)加快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智力支撑

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十分注重高层次、专家型人才队伍建设,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大力培养、引进新能源、新材料、纺织服装、石油化工等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高精尖专业人才,促进人才队伍向高层次发展。围绕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队伍。围绕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设,培养造就技能人才队伍。以提高创业能力、职业技能和生产经营能力为核心,培养造就农村实用人才队伍。积极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加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等优秀人才集聚载体建设。认真完善和落实培养开发、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人才工作机制,形成促进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十二五”末,力争全县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等达到50个。

第十章 民生工程

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水、电、路、医、学、保”为重点,分阶段建设覆盖城乡、分布合理、水平适度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努力建设 “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的现代生活方式,推进和谐高青建设。

(二十九)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坚持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探索建立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支持骨干企业膨胀,增强产业吸引就业的能力。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扩大城乡居民就业机会。把扩大就业与促进创业紧密结合起来,以创业带就业。“十二五”时期,每年培训高技能人才1000人次,再就业和创业培训1000人次,农村劳动力培训5000人次。

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新农保进程,促进农民养老由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转变。完善职工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保险,扩大各类保险覆盖。“十二五”末,初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全县城镇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和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85%、85%、80%、75%、75%以上和100%。

(三十)加大公共文体设施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事业

进一步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升级改造高青县体育场,建设千乘湖公园体育健身园。加强城乡图书馆(室)、文化馆所建设,提高群众文化素养,发展有高青特色的文化产业。发挥门球特色县优势,大力发展门球运动。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按照“城区—乡镇—村”三级进行配置,建立以学校为主体,带动社区,辐射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全民健身体系。

(三十一)提高医疗卫生保障水平,构建完善卫生服务网络

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满足人民健康需求和承受能力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构建“中心城区—小城镇—中心村(社区)” 三级卫生服务网络,缩小城乡医疗卫生服务差距。加强硬件投入和人才引进培养力度。规划建设精神病医院、县传染病医院,改建县人民医院门诊楼、县中医院门诊楼,改造9处卫生院和521处村卫生室。加大卫生技术人员培训力度,建立和完善院前急救网络体系。加强疾病预防、医疗保健工作,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快建立健康保障制度,实现农村居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高覆盖,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快建立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方便群众的社区(村级)卫生服务网络体系。

(三十二)提高住房保障水平,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

按照“保障基本需求、引导合理消费”的原则,加快构建以政府为主体提供基本保障、以市场为主体满足多层次需求的住房供应体系。逐步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适应不同收入层次住房需求,分层次规划建设高档、中档、小户型、经济型、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加大廉租房、公共租赁房和经济适用住房的开发力度,改善低收入家庭居住条件。扎实推进“两区三村”改造工程,实施老旧生活居住区和农村住房改造。完善居住区环境建设,以生态环境和温泉地热资源为依托,按照市场需求,适度建设面向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高收入群体的兼具度假、居住与体验功能的生态住宅。培育和完善房地产交易市场,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房地产行业信用体系和预警预报体系,保持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十二五”末,全面完成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新建新型农村社区30处以上。城镇困难家庭供暖补贴达到1000万元,廉租房货币补贴达到2000万元,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面积达到10万平方米。

(三十三)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平安和谐”新高青

坚持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发展妇女、儿童事业,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加强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完善法律援助等社会救助体系,高度重视老年事业,积极推进社会化养老工作,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坚持预防为主,落实责任,强化监管,健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加强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加强自然灾害风险评估和信息管理,加强地震、气象、防汛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范和应急救援能力。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改进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继续做好司法、民政、信访、科普、统计等工作,搞好档案、史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仲裁、红十字和慈善等各项社会事业管理。加强国防动员,搞好“双拥”共建,密切军政军民关系。创新社会管理,推行依法行政,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整治,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预警机制,努力营造安全、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十一章 规划实施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发展要求,实现本规划目标和任务,主要依靠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同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公共资源,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三十四)加强组织领导,全面推进规划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分工,落实工作责任,逐级建立目标责任考核制度,确保落实规划目标任务。科学制定年度计划,把《纲要》提出的任务目标分解到每一个计划年度中,保持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及时分解落实规划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发展战略、任务和政策,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规划主管部门要跟踪分析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定期向县政府报告,及时向社会发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

(三十五)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高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

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动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培育发展技术市场,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土地使用权市场,完善集体土地征用和补偿制度。健全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自由流动。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放宽市场准入的各项政策,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用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创新型政府的行政能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履行政府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三十六)积极推进区域合作,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着力培育现代物流、生态农业、人居环境等领域的潜在优势,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对接、产业发展互动,力争与周边地区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加快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进程。通过以商招商、股权招商、产权招商、资源招商等方式,着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和有利于拉长产业链、提升和带动产业配套能力的大项目,提升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加快纺织服装出口基地建设,提高农副产品出口、自主产权产品出口和自由品牌产品出口份额。优化服务外包发展环境,努力承接国际、国内服务外包,全面推动我县服务外包产业进入快速发展轨道。建立多种形式的对外合作关系,积极组织境外劳务输出和参与工程承包,提高劳务输出的规模和水平。

(三十七)建立规划评估修订机制,提高科学化水平

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主要内容包括对《纲要》提出的反映全县发展目标的若干重大指标实现程度进行分析评价,对经济、社会、生态、改革开放等重点领域中的主要任务完成情况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对若干重大项目推进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对规划与发展环境适应程度进行分析评价等。中期评估报告提交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审议。当国内外政治、经济局势以及重大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引起外部发展环境变化使得规划预期与实际存在一定偏差时,需要提出对规划进行调整的意见。经中期评估需要修订本规划时,报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十二五”规划时期,是我县全面融入“黄蓝”两区和环渤海经济圈规划建设,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战略转型期,全面实现“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历史赋予我们的光荣使命。全县人民要在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锐意进取、真抓实干、改革创新,为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人民生活富裕的新高青而努力奋斗!

 

附录:高青县“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表


高青县“十二五”时期重点建设项目规划表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规划内容

责任单位

一、基础设施类项目

1

济南至滨州、东营城际铁路高青段项目

该项目高青段建设里程45公里,估算投资18亿元。

交通运输局

2

寿光—桓台—高青—邹平铁路高青支线建设项目

该项目南起桓台马桥北至高青开发区,建设里程15公里,估算投资6亿元。

交通运输局

3

庆淄路高青段改建工程

该工程全长21.1公里,一级路标准,路基宽24.5米,估算投资2.8亿元。力争2011年建成通车。

交通运输局

4

广青路大杜家至青城段改建工程

该工程全长18.3公里,其中,西北外环新建段9.8公里,老路拓宽段8.5公里,路基宽24.5米,一级路标准,估算投资2.6亿元。计划2011年完成路基桥涵工程,2012年建成通车。

交通运输局

5

潍高路高青段改建项目

该项目全长25公里,按一级路标准规划设计。计划2011年开展《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报批及工程拆迁等项前期工作, 2012-2013年建成通车。

交通运输局

6

李中路升级改建项目

项目长约46公里,拟对其进行升级改建或新建,计划2015年前完成前期工作,2015-2016年建成通车。

交通运输局

7

高青县汽车客运站项目

在县城东部经济开发区新建二级客运站,占地面积60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估算投资9000万元。计划2012年开工,争取2014年完工并投入使用。

交通运输局

8

城区道路新建改建项目

实施长江路、东环路南延、黄河路西延等城区道路新建改建工程,进一步完善城区路网。

住建局

9

环城水系建设项目

优化完善南部和东部县城核心区的水系建设,结合广青路改线,对西北部水系全线贯通。

住建局

10

城乡环卫一体化项目 

在城区扩建2台压缩设施,在各乡镇完成8个生活垃圾压缩中转站建设,购置相关环卫设施,彻底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村集、镇收、县运、集中处理”的总体目标。

住建局

11

生态水系综合治理项目

治理和改善高青县水系,主要是对干渠、支渠进行清淤疏浚、加强堤防、节水改造,对排水河道进行扩挖疏浚增大水面和蓄水量、加强堤防。

水务局

12

南水北调高青段建设工程

明渠衬砌46.9公里,做好工程迁占及配套设施工程建设,恢复和改建南水北调东线输水明渠流域引黄济淄供水及农田排、灌水系工程。

水务局

13

马扎子灌区续建配套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为渠道衬砌防渗110公里,改建生产桥160座,沉沙池清淤156万方,项目建成后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5提高到0.75,恢复灌溉面积8.74万亩,改善灌溉21.95万亩。

水务局

14

刘春家灌区续建配套项目

主要建设内容为沉沙条渠清淤12公里,干渠衬砌防渗54公里,项目实施后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58提高到0.75,恢复灌溉面积6.67万亩,改善灌溉26.33万亩。

水务局

15

农村安全饮水工程

规划新建老官庄净水厂一座,在高青县9个镇内建设饮水安全工程9处,铺设供水管道2266.18km,共解决399个村,15.9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项目总投资10330万元。

水务局

16

病险水闸除险加固项目

对我县境内骨干排水河道上12座病险水闸进行除险加固。该项目需要土方3.6万方,砌石0.84万方,混凝土1.25万方,钢筋348吨,铸铁闸门、启闭机39套,工程总投资2088万元。

水务局

17

高青县北支新河综合治理工程

河道疏浚土方458.54万方,新建、维修建筑物86座,其中生产桥71座,新建闸5座,维修闸5座,维修渡槽5座。项目估算总投资为7650万元。

水务局

18

高青县支脉河综合治理工程

河道疏浚土方400.45万方,有各类建筑物81座,其中生产桥61座,新建闸5座,维修闸5座,新建渡槽5座,维修渡槽5座,项目估算总投资为7048万元。

水务局

19

高青县城区供水扩展工程

引黄济淄供水干渠及配套建筑物维修,黄河水厂扩建改造,城区供水管网改造,西部城区净水厂,东部城区净水厂,南部城区净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总投资8753万元。

水务局

20

高青县水土保持工程

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7平方公里,整地改土13.5平方公里,新建农田林网18平方公里,更新改建农田林网9平方公里,新建拦沙橡胶坝一座,建设沟渠81公里,生产路75.6公里,桥涵闸108座,新增机井270眼,建设科技示范园1处,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投资135万元,检测预报投资770万元,共计估算投资13145万元。

水务局

21

高青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

对20公里支渠、斗渠进行清淤疏浚、衬砌、防渗治理,铺设低压灌溉管道40公里,改建、重建部分渠系建筑物40座,成立农村用水协会7个,项目建成后,可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项目总投资9000万元。

水务局

 

22

高青县输变电工程

项目概算投资10亿元,主要包括500KV高青输变电工程、220KV翟家输变电工程、110KV大李输变电工程、110kV樊林输变电工程、110kV新庄输变电工程和农村低压电力设备改造工程。

供电公司

 

23

宏远化工区污水处理厂建设项目

在宏远化工园区内建设污水处理厂一处,涉及总规模6万吨/日,一期2万吨/日。

润盈水务

24

宏远化工区集中供热项目

建设厂房等,安装2×35T锅炉,1×6000KW背压机。

傅山集团蟠龙山热力有限公司

二、产业化项目

25

10万头山东黑牛产业发展项目

项目规划总投资36.8亿元,达到肉牛存栏量35-37万头,其中能繁母牛存栏15-17万头,育肥山东黑牛20万头,年出栏10万头;建设规模养殖场、养殖小区、肉牛屠宰冷藏厂、皮革深加工厂扩建、饲料加工厂、生物制药基地等,年销售收入116.5亿元,利润69.5亿元。

布莱凯特、大地集团等公司

三、农业类项目

26

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2万公顷标准化优质小麦、玉米、棉花、蔬菜生产区和万亩有机大米生产基地。

农业局

27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对农田水利设施、生产道路进行全面配套建设。

农开办

28

千亿斤粮食生产县建设项目

建设30万亩高产稳产粮田、黄河三角洲荒碱地治理、优质水稻种植土地整理、引黄灌区渠道配套建设、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农业局

29

高青县肉鸭养殖农业产业化项目

新建养殖场30个,配套项目孵化场扩建工程1个,配套项目肉鸭加工冷藏扩建工程1个。

畜牧局

30

万头绿色奶源基地建设项目

改扩建38处奶牛饲养场(区)、新建标准化奶牛饲养场10处,对全县48处奶牛饲养场全部进行标准化改造。

畜牧局

31

水产品良种养殖与开发建设项目

建设水产良种场、苗种培育设施、大芦湖生态渔业休闲区、地热水产养殖基地和大芦湖鲜活水产品交易市场。

水产局

32

台湾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项目

建成集设施农业、公园式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精品农业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

中农置业

33

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

规划投资7.2亿元,建设各类高科技、智能温室和农业配套设施等,带动农户种植670亩。达到年产各类高档有机蔬菜8000吨及果类产品12000吨。

油区工委

3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项目

整合有关部门的人才资源,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我县农产品从“产地-加工-市场-餐桌”全程检验检测和质量监管。整合有关部门技术、装备资源,建立农业环境及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1处,使该中心具有装备水平高、综合检测服务能力强,具备承担县内外有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质量检测能力。

县农业局等相关农口部门

四、工业类项目

35

国际低碳经济技术合作园项目

项目规划总投资30亿元,建设原子纳米球、风电设备制造及无碳、低碳与太阳能电池玻璃项目等 。

万众、大运风等相关公司

36

5万吨无水氟化氢、1万吨冰晶石项目

项目规划投资5.9亿元,建设无水氟化氢生产车间、萤石粉仓库、办公楼、配电室、宿舍楼等总建筑面积35000 m2,购置安装生产线。

淄博飞源化工

37

扳倒井新材料工业园项目

项目规划总投资20亿元,包括9个生产项目,项目建成投产后,年产结晶葡萄糖20万吨,葡萄糖酸5万吨,麦芽糖醇8万吨,乳酸6万吨,色氨酸1000吨,亮氨酸1000吨,海藻糖2万吨。年产值可达48亿元,利税约8.5亿元。

扳倒井集团

38

5万吨/年不锈钢无缝钢管项目

项目规划总投资5.1亿元,占地150亩,建设设备及安装工程,生产车间、原料及成品库、办公楼等,总建筑总面积6万m2。

威斯顿不锈钢有限公司

39

20万吨/年聚醚多元醇项目

项目规划总投资4.8亿元,占地200亩,建设生产装置区、成品库、原材料灌区、公共工程、污水处理站,办公及生活区,建筑总面积1.85万m2,灌区和管廊面积1.85万m2。

山东隆华  化工

40

1万吨/年五氟丙烷项目

项目规划总投资4.1亿元,占地148亩,建设生产车间、原料及成品仓库、办公楼等,建筑总面积60050m2。达到年产五氟丙烷1万吨。

淄博澳宏  化工

41

年产45万平米三机一体太阳能光电玻璃项目

规划投资12亿元,建设4条10MW生产线,仓储及办公设施配套等。可研已编制完成,手续办理中。

经济开发区

42

15万吨/年高精铝箔项目

项目规划总投资4.5亿元,前期规划编制结束,正在实施迁占。

永盛新材料科技公司

43

原子自组装纳米球固体润滑剂项目

项目规划总投资5.3亿元,前期规划编制结束,办公楼主体竣工。

万众科技

44

3000万米/年高档休闲面料及500万件高档服装项目

项目规划总投资7.5亿元,将老厂区搬迁及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扩建生产规模。手续办理完毕,迁占结束。

兰骏集团

45

钢构件及塑钢门窗生产线建设项目

投资1亿元,建设生产车间5万m2,购置各类型生产线30套,安装切割机、剪板机、钻床等80台及配套设施安装。

田兴建工

46

5亿平米/年FR4-CCL电子基布项目

项目规划总投资10亿元,占地500亩,设备购置及安装工程,建设生产车间、原料及成品仓库等,建筑总面积20万m2。一期厂房基本结束。

谦津电子

47

泰维润滑油基础油项目

项目规划总投资4.6亿元,一期9万吨润滑油建设结束,已投产。二期20万吨/年环烷基基础油、润滑油加氢精致项目正在规划中。

淄博泰维

润滑油

48

260万吨重交沥青联合装置建设项目

项目建设生产装置区、成品库、原材料灌区、公共工程、污水处理站,办公及生活区,80万吨重油催化裂化,30万吨加氢制氢,15万吨气分。

宏远石化

49

36万吨碳素制品项目

规划总投资6.2亿元,建设年36万吨碳素制品及石油焦焙烧等。

前顺科技

50

16万吨丙烯酸及酯项目

厂房、水站、冷冻站、污水处理设施及罐区设施配套安装等。

齐鲁石化开泰实业

51

农林生物质有机肥料生产项目

总投资2亿元,建设有机肥料生产车间及配套设备安装等。

大王花卉园艺有限工商

52

10万吨/年环氧丙烷项目

项目规划总投资4.8亿元,占地200亩,已完成科研、立项、环评,正在办理土地及规划许可手续。

北威能源

53

纳米塑料材料项目

项目总投资3亿元,建设厂房,办公室及配套设施等,购置安装生产线。分两期建设。

淄博天恒化工

五、服务业类项目

54

黄河生态文化旅游项目

建设黄河商务度假设施,黄河生态休闲设施和黄河文化展示设施。

文化旅游局

55

温泉养生文化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维纳锶温泉度假村、大芦湖温泉度假村、温泉花乡度假村、高青汤岛等项目建设。

文化旅游局

56

大芦湖观鸟湿地开发项目

在保护区内建设湿地恢复工程,在刘春家中心站建设野生动物救护站1处,救护站配备有救助、治疗、驯养、繁殖等设施。

林业局

57

陈庄西周古城遗址公园保护开发项目

建设遗址的本体保护工程、展示工程、遗址博物馆和环境整治工程。

文化旅游局

58

高青村镇银行建设项目

建设村镇银行办公设施及配套工程等,注册资金1亿元。

金融办

     59

 

高档陶瓷建材物流园项目

项目规划总投资10亿元,正在规划编制中。已纳入黄河三角洲开发规划。

服务业办公室

60

维纳锶五星级温泉酒店项目

规划总投资6.5亿元,建设美食广场、温泉宾馆、国际会议中心及部分产权式酒店,建筑面积55000 m2;建设低密度住宅、单身公寓及相关配套设施,建筑面积约12万m2。

经济开发区

六、资源、环境类项目

 

 

 

 

61

石油开采项目

东胜、鲁明、纯梁、鲁胜等公司实施,十二五期间新打井350口左右。

油区工委

62

高青县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

开发整理复垦土地共计2.6万亩,包括复垦窑厂、治理空心村、退宅还田、整理农村闲散地、整理农用地,补充耕地、开发耕地后备资源等。

国土局

63

农村新能源建设项目

大力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建设太阳能示范工程;在规模养殖小区发展沼气,逐步提高农村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

农业局

64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

由住建局和国土局负责实施,对曹家店、王乔村等21个村进行村庄改造

住建局、国土局

65

土地综合整治项目

完成5万亩土地整理和38个村的合村并居

国土局

66

城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

逐步对老城区排水管网进行改造,计划建设雨污水管网110公里,使整个县城规划区彻底实现雨污分流

住建局

67

建筑节能改造项目

积极对既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科学引导企业推广应用可再生能源

 

68

磁浮磁动风力发电试验站建设项目

我国首个采用磁浮磁动技术的项目。一期工程投资2.2亿元,在山东耀微玻璃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建设15MW磁浮磁动风力发电研发试验站项目。二期投资15亿元,在47千米黄河大堤及滩区建设10台15MW磁浮磁动风力发电机组,发电总量为15亿度(kwh)。项目建成后,不仅满足高青县的供电,一大部分通过电网向其他地区供应。

大运风电力公司

七、社会事业类项目

69

“两区三村”改造项目

加快村庄撤销和移民搬迁,建设中心村。对棚户区、城中村、城郊村和旧城区进行改造和开发建设

住建局

70

重点职业学校建设项目

建成集职业教育、职工培训、成人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职教中心,并建设1-2处高标准职业学校实训基地。

教育局

71

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

按规划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任务,加固重建面积4.9万m2;在城区新建1所30个班规模的小学,新建3所幼儿园;农村建设9所高标准中心小学、9所高标准中心幼儿园。

教育局

72

国家农民保健示范工程

建立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划建设农民健康查体中心。

卫生局

73

县传染病医院建设项目

病房楼主体6层,建筑面积6000 m2;门诊楼主体4层,建筑面积3800 m2。

卫生局

74

县人民医院肿瘤康复、影像综合楼项目

主体6层,建筑面积6000 m2。

卫生局

75

卫生监督所办公用房建设项目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业务用房,建筑面积2000m2。

卫生局

76

县精神病医院病房楼项目

县精神病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病房楼建设,建筑面积2500 m2。

卫生局

77

镇综合文化站提升及村文化大院建设项目

建设9处综合文化站,每处500—800 m2,建设达标的村文化大院150处。

文化旅游局

78

县文化中心建设项目

在县城新规划区内建设面积3万m2的集博物、艺术展览、培训、文化交流等于一体的文化中心。

文化旅游局

79

文体休闲运动广场建设项目

建设总面积8万m2文体广场。

文化旅游局

80

廉租房、经适房建设项目

“温馨家园”等经适房、廉租房建设。规划占地92600平米,建设经适房、廉租房等2000余套,建筑面积13万平米左右。

房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