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淄博科学技术学校专项发展规划
索引号: 11370322004432986Y/2025-5373372 文号:
发文日期: 2025-05-28 发布机构: 高青县教育和体育局

淄博科学技术学校专项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5-05-28
  • 字号:
  • |
  • 打印

一、  发展规划目标
        1.总体目标
       “十四五”末,全日制学生规模要达 3000 人左右,专业总数控制在 12-15 个,中高职贯通专业 8 个,省规范化专业 2 个,省示范性专业 1 个,新兴产业专业培训和创业集群 1 个,新产业产教融合基地 12 个。专业结构合理,实现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传统优势专业发展稳定,新增特色专业优势明显。
        2.具体目标
       (1)2021 年实施校园二期工程,年底投入使用,教学基础能力得到全面提升。积极申报机械制造技术专业、植物保护专业、幼儿保育专业为我市级特色专业。学校主动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新增化工工艺专业,增加中高职贯通专业 2 个,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明显,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符合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中高职贯通专业协调发展,相互支撑,办学优势特色更加明显,整体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
      (2)2022 年新兴产业专业增设与更新 1 个,探索建设新兴产业专业培训和创业集群 ,实现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完善率 90%。建成一处大型仿真实训基地,满足现有专业教学实践。
      (3)2023 年根据县域经济结构调整,积极调整专业设置,新增专业 2 个,中职贯通专业增加 3 个,新产业产教融合基地 8个。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专用实训设备总价值11407735 元,生均设备值 11546 元。加强信息化建设,建成资源丰富、便捷有效的校级网络教学平台。
      (4)2024 年建成新兴产业专业培训和创业集群 1 个,建立校内专业定期评价制度,建立课程负责人、专业负责人制度,改进教学行政和教学业务管理模式,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信息快速响应机制,实现教学质量监控全程化和教学管理精细化。
      (5)2025 年建成省规范专业 2 个,省示范专业 1 个,新产业产教融合基地 8 个。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管理办法,建立专业准入和退出机制,改革专业建设评价办法,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实现评价机制更加完善,管理效率明显提高。
  二、专业建设的主要任务
以师资队伍建设引领专业建设,计划在 5 年新引进专业教师 40 人,实施“青蓝工程”,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双师教师占比 70%以上,重点加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加大投入,增加实训设备,加强专业课教学和信息化教学。拓展校企合作育人模式,增加中高职贯通专业办学力度。未来 5 年内学校专业由现在的 11 个增加到 15 个左右,建成 2 个专业集群,增加专业内涵发展,学校专业结构更加合理,实现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传统优势专业发展稳定,新增特色专业优势明显。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学校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专业建设工作的指导。专业负责人要结合高青县经济发展和人才培养需求,制订相应的专业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确保专业建设工作达到预期成效。
      (二)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专业建设的规章制度,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支持保障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产学研用等项目的实施。
       (三)经费保障
       学校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力度,确保各专业建设和重点建设专业及项目配套经费的及时到位。根据专业建设的需要,合理安排项目资金,并制定相应的资金管理办法,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分步实施
        1.加强职业教育理论学习研究
       认真学习习近平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 号)、《淄博市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高青职业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理念,明晰发展目标,重点围绕“校企合作”“加强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建设”、“课程改革”等主题,开展研究,推动实践,促进内涵建设。
        2.加强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间的相互融通和配合,严格达到 4:6。注重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素养、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大阅读课程,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创业教育中心和创新教育中心建设,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学生大阅读。
       3.优化专业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调整优化专业结构。专业建设规划有效对接区域主导产业,建设与发展 2 大专业群,以专业群为纽带,推动专业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衔接,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相融合。数控专业转型升级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3D 打印方向,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专业设置中德机电维修技师人才培养项目。
        4.强化专业建设
        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强化专业建设责任意识。每个专业群每个专业设一名专业负责人,群负责人在市内本专业领域具有较高知名度。负责起草专业建设规划,组织拟订或修订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等教学文件,具体执行培养方案,组织开展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抓好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开展与其他学校同类专业的横向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本专业的办学水平,扩大社会影响。专业负责人属校聘业务性工作岗位,围绕专业建设任务、以确保和提高专业教学质量为目标开展工作。
        5.加快师资队伍建设
        继续实施校级名师工作室管理办法、校级三级骨干教师管理办法,积极探索高层次“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专任专业教学团队年均师资培训经费占教师工资总额的 10%以上,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提高具备“双师”素质的专业课教师比例。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培养造就一批“教练型”教学名师和专业带头人。专业群专任专业教师与在籍学生比达1:27 以上,研究生学历(或硕士以上学位)10%以上,高级职称20%以上;获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 90%以上,获得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相关专业非教师系列中级以上技术职称 50%以上;或获得有关行业执业资格 70%以上;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占专任专业教师比例 20%-30%,均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证书,4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6.积极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
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终身发展搭建“立交桥”。对获批的中高贯通试点专业,完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统筹安排开展中高职衔接专业的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顶岗实习,研究制订中高职衔接专业教学标准、教学管理规范。注重中高职贯通在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工学比例、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教学资源配置上的衔接。合理确定各阶段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推进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积极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
        7.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协同育人。
2025 年 2 大专业群均实现校企合作办学。加强以 “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为切入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实行校企一体化育人。积极推行“1+X”制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1+X”率达 100%。
        8.推进专业教学紧贴技术进步和生产实际。
        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
        9.强化课程内涵建设,提高课程建设水平。
        根据专业群人才培养需要,建立公共平台与多个专业方向彼此联系、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课程体系,发挥专业群的集群优势。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重视各专业群特色教材的开发工作,形成专业群内各专业相互渗透、共享开放的教材体系,专业群开发校本专业课程教材 3 本以上。
         10.加强信息化建设,拓展教学空间。
        运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整合专业教育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与互补。着力推动专业群共享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库建设、在线课程开发,建立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学资源网建设,整合教学改革成果和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网上共享。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实践中广泛应用,教师和学生全部开通网络教学空间和学习空间。每个专业群建成的群资源库课程占全部群平台课程比例 50%以上,超过70%的群平台课程有辅助教学资源(活页讲义、学习手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