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高青县第一中学特色学科建设专项发展规划
索引号: 11370322004432986Y/2023-5374440 文号:
发文日期: 2023-07-23 发布机构: 高青县教育和体育局

高青县第一中学特色学科建设专项发展规划

发布日期:2023-07-23
  • 字号:
  • |
  • 打印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为指导,以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国家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为蓝本,积极探索新课程新教材的有效实施路径,推进实现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规范化,提高学校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奋力向“高水平、高质量、创一流、有特色”学校迈进。

二、总体目标

(一)优化教师培养机制,组建精英团队

开发特色课程,探索适合学校发展实际的教改新模式,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完善制度保障,坚决落实常规,助力青年教师站稳讲台并出彩;实施项目引领,优化教学教研,推动骨干教师再提升,组建结构合理、高水平、高素质的骨干教师梯队。

(二)借力临黄优势资源,打造特色课程

依据国家教师教育和教育教学工作规划,根据学校教育教学的实际与发展需求,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制定课题研究和工作项目指南,科学引导教师团队在打造精品课堂基础上实现课题研究和论文撰写等方面的突破。各学科围绕黄河文化,结合学科教学现实需求,编制体现黄河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逐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三)依托学科基地建设,培育核心素养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学科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果为导向,在课堂教学中创新核心素养培育举措,努力破解学科教育教学中的实践问题,推进育人方式变革,支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发展规划

(一)前期——组建教师队伍,健全组织管理,完善基础设施

1.组建队伍。依托学校现有骨干教师资源,借力市基础教育研究院的鼎力支持,组建一支素质高、进取心强的学科教研核心队伍。

2.制定制度。由学科核心组成员制定学科基地建设规划和各项制度,明确责任分工,保障后期基地工作有序开展。

3.建立机制。建立共同研究、共同开发、共同分享资源的机制,提高学科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学科教学研究的自评机制,激励基地成员的积极性。

4.筹建基地。成立“静澜语文工作室”暨语文中心活动室;建设以教材为依托的“黄河韵”阅读厅、“黄河魂”辩论厅、“黄河情”话剧大厅,培养学生“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精神;补充“语文学科基地”的语文教育教学刊物和最新学科书籍;积极承担市、县学科教研活动,打造语文学科教学交流中心。

(二)中期——组织培训学习,开展教研活动,成立学生社团

1.强化教师培训,创新教育理念

践行“请进来,走出去”培训原则,组织开展多样适合的教师培训。邀请高水平专家到校开展讲座报告类培训,组织教师团队走出校园、走出高青,到高水平学校学习更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培训过程中,既要侧重于研究课程新理念、教材新特点、教学新方法,又要致力于解决实际问题,力求理念更新基础上的举措创新。

2.凝聚教研合力,提升教育品质

以学科基地为聚合点,开展大教研活动。定期开展学科大教研活动,打破学部之间的“壁垒”,智慧团建基础上打造集备新模式,优化教育理念、共享教育资源、改革育人方式。每月组织一次“弘扬黄河文化,培育时代新人”为主题的学科沙龙活动,交流教育教学心得。发挥学术委员会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有序推进“青蓝工程”实施,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3.抓好学科建设,锻造教育品牌

更新教育理念。积累教育教学、教研教改、课程融合等实践性案例,为校本研修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实现路径,定期总结研究成果或典型经验以供专题教研使用。

开发校本课程。围绕“黄河文化”,开发《黄河岸边的古典诗词吟诵》《黄河岸边的非遗知音》《黄河岸边的西周文明》等系列校本课程,使其作为学科体系建设的延伸,开拓学生眼界,浸润学生精神,辅助课堂教学,增长学生知识,提升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锻造教育品牌。以优势学科为重点建设对象,锻造教师业务能力强、学科成绩突出、学科特色明显的优势品牌,提升学校辐射全市乃至全省的影响力。

4.推进“学会”学习,突出教学实效

推进以启发式、探究式、互助式学习方式为主要模式的课堂教学改革,辅以信息化手段,赋能传统课堂,逐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重点落实“学会教学”的“三三”策略。课前“三问”——课前老师明确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课上“三有”——课上老师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法”“言中有情”;课后“三思”——课后老师积极反思“学生参与度”“目标达成度”“自我满意度”,紧扣是否每个学生都达成了教学目标,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育人功能。

5.依托学生社团,激发学生个性

开展“《史记》精讲”专题讲座,成立“青年话黄河”宣讲团、“黄河屿”文学社、“悬河音”朗诵社、“沁河”话剧社等学生社团,激发学生个性发展,挖掘学生潜能。

6.开辟实践基地,拓展学生视野

与“齐韵黄河文化馆”“述青藏古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建立校外课程基地实践中心。邀请民俗专家进课堂,开展“黄河文化”“家乡文化”专题系列讲座,丰富学生知识结构,拓展学生学科视野。

(三)后期——运用教研成果,发挥辐射功能

通过日常听课、说课、评课及优质课展示活动,展示学科教研成果;发挥“基地孵化”功效,通过名师帮带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帮带学科教师,与薄弱学校进行结对交流,送课下乡,以“传帮带”的形式实现全县学科教师的梯度发展。

 四、保障举措

(一)成立学术委员会

遴选各学科顶尖教师成立教师学术委员会,规范学术研究,瞄准新高考、新课标、新教材、新试题、新教材进行研究,强化对教育教学发展趋势的把握与预测,带动教师团队进行学术交流,并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成果。

(二)建设学科特色课程

突出跨学科知识与思维的融合互通,开发《黄河岸边的非遗之音》《黄河岸边的特色农业》《黄河岸边的魅力化学》《黄河岸边的生物+》《黄河岸边的西周文明》等系列校本课程。并以此为基础开设“走进非遗”和“畅情吟诵”两门选修课,创建“青年话黄河宣讲团”“沁河话剧社”“黄河之子辩论社”等学生社团,打破学科壁垒,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群。

(三)创新教研体系

1.组织学术交流。学科组聘请专业领域内的权威专家指导教师做课题研究,教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审视自己的日常教学,在教学反思中增长教育智慧,主动探索并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打造科研型教师团队。

2.开展备考研究。强化名师引领,组织教师参加山东省新高考一轮复习备考专题会、高考备考复习指导与名校教学案例剖析交流研讨会等高端培训,明确学科高考命题改革的思路和内涵。组织多维细目表修订活动、各学科高考备考会议等校本教研,解读命题趋势,研讨备考策略。

3.开展课改创新。以推动“学会”学习课堂改革为契机,落实核心素养,紧紧抓住“学会”这一根本指标,尝试以启发式、探究式、互助式学习方式为主要模式,辅以信息化手段,赋能传统课堂,逐步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四)完善基础设施

建设语文学科基地工作室、黄河文化育人基地、“黄河情”话剧大厅、“黄河魂”辩论厅、“黄河韵”阅读厅等,保证基础设施先进完备。

(五)落实经费保障

积极争取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为学科基地建设及后续工作设立专项经费并专款专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