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教育和体育局
标题: 高青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索引号: 11370322004432986Y/2024-5474561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9-06 发布机构: 高青县教育和体育局

高青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发布日期:2024-09-06
  • 字号:
  • |
  • 打印

本学期,高青县第一中学将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教育局、县教体局的强力指导下,坚定践行“1246”核心理念,引领全体教职工撸起袖子,甩开膀子,鼓足一口气,使劲往前赶,共攀幸福教育“新高地”。

一、工作思路

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及县教体局中心工作,以党建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统领,以学校“1246”核心理念为引领,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创新点,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为突破点,以常规落实、强师筑基、五育融合、特色建设为着力点,以课程体系建设为载体着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乘势而上,落实突破,以进促稳,全力推动教学质量再次实现重大突破,努力推动学校特色化发展,奋力向建设“高水平、高质量、创一流、有特色”学校迈进。

二、工作目标

1. 抓实党建引领。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及一中、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2. 提升育人质量。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学校“1246”核心理念,做好常规落实,推动五育融合,用课程意识科学推进高考备考,扎实、精细、有序做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推动教学质量实现新突破。

3. 做细重点工作。坚持问题导向,秉持有解思维,有序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教育科研创新、特色高中建设、强师筑基计划、课程体系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工作措施

(一)提高“党建专业度”,持续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

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提升抓党建促履职能力,引领和推动党建工作与办学工作深度融合。

1.强化党的全面领导。严格执行“第一议题”“三会一课”“三重一大”制度与程序,做好党纪学习教育,加强党委中心组和师生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与政治执行力,将党建引领贯彻学校发展全过程。

2. 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围绕强化基层党组织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抓基层党建工作意识,加大工作开展力度,强化党组织书记、党务工作者培训,规范组织生活,加强党性体检,进一步增强党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

3. 持续推进党建融合。积极推进“红心向党、黄河铸魂”党建改革,围绕干事创业、服务师生,深入开展支部特色化建设、“党员亮身份”行动,打造“党建+”业务融合模式,引领党员“走在前、比奉献”,发挥好支部战斗堡垒和党员模范带头作用。

4.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和党组织书记“第一责任人”职责,抓牢抓实党风廉政建设及反腐败工作;将党风廉政和师德师风建设一体化落实,以党风带教风,着力强化爱岗敬业教育,落实师德失范行为通报制度,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

(二)聚焦“两个幸福”,引领全体师生同心奋进

以学校核心理念导航,对标精细化管理、高水平办学,创新管理体制,激发内部活力,凝造“一条心、一股绳、一起干”氛围。

5. 强化校园文化引领。秉持“让教师享受教育的幸福,让学生享受幸福的教育”理念,强化对学校“1246”核心理念及“一训三风”的解读、宣传、弘扬,加大校史教育、校歌传唱力度,融入黄河特色,浓厚文化氛围,引领师生共赴“高水平、高质量、创一流、有特色”远景目标。从小处着眼、小事做起,想教师之所急,干教师之所盼,提升教师“家”的归属感;开展丰富多彩、仪式感强的活动,以活动凝聚人心,以仪式强化认同,引导师生自信自强,把共同教育愿景转化为共同价值追求,共逐幸福。

6. 完善学校治理体系。有序完善学校制度建设,推进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强化学校重点工作专班推进;落实评价赋能、闭环管理,对照各学部、级部、处室学期初计划,学期末进行述职、考核,强化“落实透明度”。强化“集中力量办大事”意识,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保障学校正常教育教学工作运行。深化对话平台建设,做好书记(校长)信箱、校长接待日等日常沟通工作,进一步拓宽“面对面”“早餐汇”等特色交流渠道,发挥学术委员会、教代会、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等民主监督机制作用,加速学校法治化、民主化、精细化管理步伐。

加强学校干部教育培养,引导干部进一步认真践行“1246”核心理念,心中有“公”,“以行为本”,时时用“六个意识”对照自己的工作,时时坚持“教师第一”的理念,逐步树立自己的课程意识。激励干部保持“首位贡献度”,高标准严要求,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跟着一级干,着力健全纵向到底的层级责任体系、横向到边的齐抓共管体系、定向到人的推进落实体系,形成同心划船、同向发力的工作局面。

7.深挖“幸福”办学资源。扩大学校社会影响力,努力扩展“幸福”办学资源池。在守好意识形态关口基础上,做好学校“大宣传”格局,拓展发声渠道,让社会更好地认知、认同学校发展、教师奉献及人才培养成果。加强与校友联动,追踪校友发展情况,继续举行“校友返校日”活动,常态化开展校友捐赠活动,用好、用活“血脉”,扩容发展“源力池”。通过党建共建、家长参与、校社共办等形式,提升学校活动的品质和水平。

(三)聚焦关键环节,探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加快课程体系建设步伐,充分发挥好课堂这一教育教学主阵地作用,推动学校办学稳步、高质量提升。

8. 深化教学改革常规化落实。达成“优课共识”,让教学改革从理念走向具体。

落实“把常规做到极致就是创新”的理念,喝好“滋养身体的白开水”。进一步明确教学常规的内容,明晰各项内容的要求,优化教学环节一体化模式,落实“备、讲、批、辅、考、评、馈、升”流程,以学定教;将各类随机、专项听评课转化为教学研讨,共同研究教学链条的强化与提升。按照以赛助研、以赛促教原则,加大各级、各类公开课、展示课的开展密度和力度,形成优质课梯度推选机制,引领教师抓住“学会”这一根本教学指标,落实、具化“三三加六”教学理念,抓住课堂教学里面的流程任务、心理流向,逐步达成“优课共识”,引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育人功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持续探索大单元教学、情境化教学策略,着力打造章节、单元课程精品课,建构着眼于核心素养的深度课堂。

9. 加大省特色高中建设步伐。构建“幸福”课程体系,把特色高中建设向纵深推进。

强化课程研究意识,制定国家课程校本化行动指南,科学谋划课程实施活动;梳理原有课程脉络,开启新一轮、规范化、可实施的课程开发与构建,带动教师向学科纵深、向生活实践探索,逐步完善课程体系图谱;加大教研、培训与评价力度,不断强化学科课程的关联性、综合性和层次性,系统、有序、逐步打造“幸福”课程体系。持续推进省特色高中建设工作,加快历史、语文、化学学科基地建设,提升建设内涵,提高建设品质,完善特色学科的课程群落、教研机制、课堂模式、实践体系,丰富黄河特色的大人文教育,尽快创成省级学科基地。将基地建设成果融入日常教学实践,促进依法办学、规范办学的扎实落实,以强科带强校,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学生全面而个性化发展筑实平台。

(四)立足“上好课”,以强师筑基为基础加大科研引领力

把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聚焦“四有好老师”培养,在立德基础上,引导教师立业,“站好每一班岗”“上好每一堂课”。

10.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强心铸魂,锻造“大先生”。

加强教育法律法规系统学习,强化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和专项整治,规范职业行为,明确师德底线,提升教师职业意识;开展教育家精神学习实践和典型选树表彰活动,举办教师节庆,推送宣传功勋教师、师德模范、“身边的榜样”,弘扬教育正能量,激发教师荣誉感,加深职业认同;结合分级聘任、岗位聘任,引导教师尊重、爱护自身岗位,身正为师、学高为范,站好“每一班岗”。

11. 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强筋健骨,培养“教育家”。

一是在“青蓝工程”的基础上,有序实施“强师筑基”三年行动计划,依托“走出去”“请进来”,开启成长、成才、成功、成名“四成工程”,对标实施方案,实施任务驱动,强化分层分类培养,引领教师专业发展。

二是进一步优化学术委员会,发挥好学术委员的权威和骨干引领作用,通过系列论坛加大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影响,发挥“优秀备课组”示范和带头作用,“分享都干好,领着怎样干”,带动学科全体教师成长。

三是优化“学科教研日(半天无课日)”制度,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理念,聚焦课堂的困境与痛点,探讨、研磨可供各层各类班级教师借鉴、复制的打开方式、施教策略,与集体备课、个人备课有效衔接,推动常规教研提效。

四是拓宽教科研平台,尝试教科研工作责任制、任务制,依托学科团队,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促进课题研究与理论提升,推动优秀教学成果转化,进一步提升全体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五是实施班主任“锻造工程”,立足班主任基本功,开展场景式培训,尝试建立帮扶责任制,推进新、老班主任“传帮带”到实践、到日常,弥补“老教师”型新班主任工作能力。

六是依托教工团支部,打造、完善青年教师成长联盟,当好青年教师“娘家人”“大本营”,为青年教师工作、学习、生活排忧解难,引领青年教师立岗、爱岗,加速专业成长。

(五)落实“责任精准度”,用课程意识科学推进备考工作

加强三年备考一体化工作,坚定信心、守住自我,以课程思维落实科学、高效备考,推动教学质量再次实现重大突破。

12. 用课程意识将备考每一环节做细做实

一是加强对高考政策的变化研究,完善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加强选科、综招、强基、志愿填报等专题指导的针对性与精准性。

二是坚持校级干部包学科、高考备考阶段推进机制,认真落实自己探索并经过实践检验的多维细目表、备考日历、全科阅读、课堂建模等常规动作,继续坚持将备考短板问题上升为学校意志和校长工程的做法,依据阶段目标狠抓短板问题的整改。

将备考各阶段的目标、任务、措施和备考过程中的问题、反思、整改,打造、形成课程链。以备考理念为课程理念、以备考目标为课程目标、以高考及市大型考试为课程评价,压实学法指导、应考指导、学练分成、减压增信等“教学设计”,阶段性分解、课题化探索、课程化实施,让备考过程每一个环节都成为“优课”。

三是继续探索边缘生辅导的实效性措施,以往年毕业生上线及录取情况、本届高三生成长状况,作为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依据,合理控制好边缘生的数量和质量;将工作的过程实施、阶段评价结合,将边缘生真正“推上去、稳固住”,形成推边补弱“真效益”。

13. 持续探索优秀生精准培养的措施和力度

一是立足清北班,聚焦目标生,量身定做培养方案,坚持尖子生培养周例会制度,通过“一生一案、全员导师制”等措施,实现一对一、个性化、精准、精细培养,“坚持不懈,久久为功”。

二是借助优秀校友“连线”、C9名校宣讲等方式,借力校外专家、校际交流,让尖子生开视野、知自我,引导优生强化“满分意识”“清北意识”,形成“我行,我将更行”的“卓越自信”,进而完善思维、弥补差距,逐步走向卓越。

三是灵活方向,探索特长生、军校飞行员、奥赛、强基等突破清北多种路径,早选苗、深蹲苗,尽早实现清北录取群体化。

四是开启新一届学科特殊禀赋学生联合培养,继续完善三年半一体化培养体系,着手学习和探索四年一体化培养体系。

14. 抓好高一、高二两个基础年级教学实施

立足科学备考全校“一盘棋”,完善、落实三年一体化备考规划,持续做好“学会学习”理念普及、培养,夯实学生知识、能力双基。高一年级做好入学教育,做好初高中的衔接——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学习方式以及心理落差等适应,走好、走稳高中第一步,为三年的高中学习、生活打下坚实基础。高二年级统筹教学进度,做好提前进入高三的规划与准备。

(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全面发展时代新人

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将体美劳元素融入智育教学、德育课堂和校园文化活动之中,推动学生全员参与的综合素养提升。

15.将思政教育课程化,让立德树人落地具化

坚持德育为先,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首位,走课程化发展的路子。

一是加强对思政课教学的指导、监管力度,创新形式,跟紧时政,打造旗帜鲜明又喜闻乐见的“思政金课”。

二是强化德育课题研究,充实德育资源库,以课程为载体,厚植家国情怀、政治素养和公民精神,梳理、总结学校德育活动的经验,推动传统德育品牌迭代升级、课程化实施,逐步形成德育课程体系。

三是研究以“进步”(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为核心理念的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体系,加强日常管理的程序化和规范化,融合激情教育、励志教育,引导形成有目标观念、有时间观念、有纪律观念、能自我管理的“自强不息,追求卓越”意识。强化学生干部培养、培训,探索试行“学长制”建设,让优秀学长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近学生,逐步构建起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体制机制。

16.贯通五育并举“大课”思维,坚定推进“五育融合”

夯实学生发展根基,五育并举融合,持续减压减负,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是加强学生发展指导,以文明校园创建标准为框架,健全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与心理健康融合育人机制。落实全员育人导师制,在覆盖全体学生的基础上,重点倾斜学困生、贫困生、心理问题学生、身体特殊学生等,让关爱、关怀真落地。

二是继续深化艺体教学改革,从艺体生招生方式、教学方式角度进行优化,从思想、训练、文化特长协同培养上“让特长生立起来”,求突破、见质量。

三是继续本着全员参与的指导思想,拓展多元发展平台,以课间操改革为抓手引领学生走出教室、阳光运动,尝试美育教育与学校教育工作的融合,坚持艺体“月月有活动、周周有安排”,在为学生“减负”的同时,推进学生全员艺体素养的提升。

四是扎实落实劳动教育,整合志愿服务、社会实践、行业体验、研学旅行等活动,推动劳动教育常态化开展,让学生真正通过劳动受到教育。

五是利用优秀学子培养事例,发挥家长学校引领效应,共研学生成长新情况新问题,提升家庭科学育人能力;深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全过程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和网络文明教育,家校社联手促学生阳光、健康成长。

(七)强化精细化管理,推动“五美校园”建设再上台阶

加快文明校园、智慧校园、书香校园、美丽校园、平安校园建设,筑实学校幸福教育体系,为教育教学的有序进行奠定基础。

17. 建设文明校园。结合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师德师风建设,以省级文明校园创建标准引领师德师风建设、五育并举实施,强化师生道德水平和文明素养。

18. 提档智慧校园。紧扣校园应用场景,紧贴师生教学、生活、管理需求,以使用率、使用效果为评判,进一步推动学校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建设智慧教学、智慧管理、智慧物联、智慧共享的全智慧校园。

19. 营造书香校园。以学科基地建设、全科阅读实践为依托,以干部读书、教师诵书,引领学生“读一本好书”,让阅读成为加快师生素养提升的助推器。

20. 打造美丽校园。推进绿色校园建设步伐,强化环境治理,让旧貌换新颜。树立好服务意识,“马上到、马上办”,认真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为师生化解后顾之忧,让教师心无旁骛,甘心、暖心、安心、精心守好三尺讲台,育人、育才。

21. 守护校园平安。深刻汲取“一失万无”的教训,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安全意识。全面落实《<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实施细则》,健全学校安全工作责任机制,扎实落实安全隐患检查、班级安全员、安全预(报)警、1530安全教育等常规制度,筑牢校园安全防控体系。

建立精准多维、网格化防治长效机制,落实安全网格实名制、风险清单和责任清单,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重点把控功能用房、校园角落等区域巡察。主动加强与有关部门联动,重点开展“护学”系列行动,保障校园内外安全。配合上级部门,强化考试规范化流程化,力保各级各类考试安全零事故。深入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持续推进防欺凌、骑电摩等安全工作专项治理,持续落实食品安全、卫生健康管理,持续开展平安和谐校园建设,不断提高师生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