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卫生健康局
标题: 警惕肠道里的“定时炸弹”——肠息肉
索引号: 11370322MB28608487/2022-5269653 文号:
发文日期: 2022-09-27 发布机构: 高青县卫生健康局

警惕肠道里的“定时炸弹”——肠息肉

发布日期:2022-09-27
  • 字号:
  • |
  • 打印

什么是结直肠息肉

      肠息肉是指从肠道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隆起性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作肠息肉。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根据病理可分为腺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主要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非腺瘤性息肉主要有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错构瘤性息肉等。对绝大部分人来说,肠息肉不会有啥特别的感觉,最多出现便血、腹泻、 腹痛等无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然而,只有当息肉变大时,可能会出现拉黑便 、便血以及经常性腹痛等较为明显的症状。

 

为何会长结直肠息肉

肠息肉的发生原因有很多,总结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01年龄、生活习惯

      肠息肉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

      研究表明,吸烟、久坐、缺乏运动的人群,腺瘤性肠息肉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02饮食因素

      长期高脂肪、高动物蛋白、低纤维饮食者肠息肉发病率高。如长期过多进食动物脂肪,油炸食品,烧烤、烟熏食品,红肉(如牛肉、羊肉等)等动物蛋白,腌制食品等食物;过少进食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03微量元素、维生素摄入不足

      钙、镁、硒等微量元素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D、维生素E等摄入不足,会增加患肠息肉的风险。

04代谢相关因素

      高脂血症、超重、肥胖、胆汁代谢紊乱、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也会增加患肠息肉的风险。胃十二指肠溃疡行胃空肠吻合以及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胆汁的流向和排出时间发生改变,大肠内胆汁酸的含量增加。 

05 肠道菌群失调、炎性刺激

      肠道菌群失衡,益生菌减少、致病菌增多;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肠道疾病导致肠道粘膜受到长期慢性炎症的刺激,从而导致肠息肉的发生。

06基因异常、遗传因素

      人第五对染色体APC等位抑癌基因的缺失或突变,导致人体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消失,从而发生腺瘤性肠息肉及癌变;此外家族中有人患腺瘤性肠息肉时,其他家族成员患肠息肉的风险明显升高。在结直肠癌患者中,约有10%的患者具有家族患癌病史。同样,家族成员中有人患有腺瘤性息肉时,其他成员发生结直肠息肉的可能性明显升高,尤其是家族性息肉病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

07其他

      长期便秘、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冠心病、癌症放疗患者、免疫功能低下者患肠息肉的风险也较高。幼年性息肉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2型糖尿病女性与非糖尿病女性比较,其发生结直肠腺瘤的风险增加80%。

 

如何防治结直肠息肉

01肠镜检查、定期随访

      肠镜检查是发现肠息肉、肠癌的最有效方法,有数据指出,95%的肠癌是由肠息肉演变而来的;我国肠癌发病率从40岁开始上升速度加快,因此我们建议40岁以上人群(即使是无症状者)做一次肠镜检查;肠息肉切除术后、肠癌术后、家族性息肉病者需定期肠镜随访。

02治疗相关疾病

      发现肠息肉后建议及时行内镜下肠息肉切除;及时治疗肠道疾病,纠正紊乱的肠道菌群,避免长期炎症刺激,诱发肠息肉形成。

03饮食多样化

      多吃膳食纤维含量高的食物,主食粗细搭配合理,少吃高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高蛋白(尤其是红肉)食物,少吃油炸、烟熏、腌制的食品。

04良好的生活习惯

      戒烟限酒,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控制体重,作息规律、劳逸结合,保持良好的心情。

 

      现已明确,息肉切除术可有效中断腺瘤至腺癌进展,从而降低结直肠癌发展的风险。肠镜检查是息肉最主要的检出手段。在肠镜发现息肉后,光靠看是无法辨别这些息肉是肿瘤性还是非肿瘤性的,需要切下来进行病理检查,才能最终确认。最后,根据肠镜检查息肉的数目、部位、大小、形态、病理检查结果决定是否需要切除息肉。息肉切除方法有活检钳钳夹术、氩离子凝固术(APC)、冷热圈套器息肉切除术(CSP/HSP)、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内镜下分片黏膜切除术(EPMR)、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等。

      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切除息肉成为非常简单、安全、有效的微创操作,多数息肉可以在内镜下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