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青县卫生健康局
标题: 健康科普丨疫苗接种的误区,看看你踩了几个坑
索引号: 11370322MB28608487/2024-5451045 文号:
发文日期: 2024-05-30 发布机构: 高青县卫生健康局

健康科普丨疫苗接种的误区,看看你踩了几个坑

发布日期:2024-05-30
  • 字号:
  • |
  • 打印

预防接种是防控传染病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手段,从控制传染病到预防癌症,疫苗对于公共卫生健康的意义重大。

然而随着网络上不时出现一些关于疫苗的错误信息、虚假信息流传,让很多公众开始质疑疫苗是否需要接种,进而产生疫苗犹豫或拒绝接种等情况。因此,接种疫苗应先走出误区!!!

 

误区一:免费疫苗不重要、没作用

免费疫苗一般是指免疫规划疫苗,即政府免费向公民提供,公民应当依照政府规定受种的疫苗。而自费疫苗是指非免疫规划疫苗,由公民自费并且自愿受种的其他疫苗。从疾病预防的角度来说,自费疫苗和免费疫苗同等重要。

 

误区二:自费疫苗没必要接种

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是对免疫规划疫苗的进一步补充,其覆盖的也是很重要的传染病,患病后对个人的健康会造成很大危害。虽然非免疫规划疫苗是自费、自愿接种,但同样也是对健康的一种保护,能够预防更多疾病从而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

 

误区三:只有小孩子才需要打疫苗

对个人来说,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保护是从接种第一针疫苗开始。但疫苗并非儿童专利,人的一生中各个年龄阶段都有相对应的疫苗,即疫苗可以在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疾病而言,不挑年龄,只挑人疫苗并非儿童专利,成人免疫同样不容忽视。疫苗品类的扩展、效能的提升,是人类医学进步的成果。

 

误区四:打了疫苗仍患病,一定是疫苗失效了

很多人在接种疫苗后仍患相应的疾病,则得出了疫苗没有作用的结论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可言的

首先许多疫苗不能预防该类疾病名称中所有型别的疾病比如13价肺炎疫苗和23价肺炎疫苗,只能预防所含相应血清型别肺炎链球菌引起的侵袭性肺炎,而无法预防其他病原体和非血清型肺炎球菌引起的肺炎,所以“打了肺炎疫苗还得肺炎”也是很正常的现象。存在该类情况的还有手足口病疫苗、宫颈癌(HPV疫苗)、轮状病毒疫苗、流感疫苗等。

其次因为疫苗抗原特性、抗体持久性、受种者健康及基本状态等多种原因,确实有极少数人打了疫苗也没有产生足够的抗体,但对于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者来说,规范地接种疫苗都能够有效预防疾病,保障健康并且接种疫苗者即使发病相对于不接种疫苗者,也会减轻患病后的临床症状。

接种疫苗的意义并不是保证人100%不生病,而是大大降低生病的风险,以及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

 

误区五:接种疫苗后出现不良反应

就不能再接种这种疫苗了

理论上说,在接种任何疫苗后,都有一定的可能在数小时或数日内出现皮疹、发热、注射部位疼痛、红肿、硬结、瘙痒等反应,有的孩子还会有哭闹、嗜睡、烦躁等精神症状。这些反应一般都是一过性的,绝大多数可以自行恢复不需要特殊处理,因个体差异而不同,且接种不同剂疫苗的反应也可能不同。

急性严重的反应(如晕厥、呼吸困难、局部肿大明显或全身红肿等)较为罕见,一旦出现需及时治疗。下一次接种该疫苗时,可以选用不同品牌或工艺的产品,并在严密观察下进行接种。

所以,在接种疫苗后,受种者一定要在接种门诊留观至少30分钟以防上述情况发生后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误区六:疫苗早打晚打没区别

一些家长认为疫苗早打晚打没区别,只要打了就行。其实,疫苗应该按照免疫程序接种,才能达到最佳免疫效果不同的疫苗,有不同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包括疫苗接种起始时间、接种剂次及不同剂次之间的间隔,这是根据临床试验和多年科学实践而制定的。只有按照免疫程序接种,才能达到最佳免疫效果。

疫苗接种的基本原则是,在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早接种,早获保护。但新生儿疫苗接种,还应严格按照国家免疫规划指导时间进行。